懺悔法門 佛弟子修行不可或缺

[人間社記者陳郁芸香港報導] 逾三百名精進信徒在6月8日回到香港佛光道場參加福慧家園,是次主題為「懺悔法門」,大眾用心聆聽由妙浩法師、妙玄法師和妙岸法師講解這個重要的修行法門。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親自制定了「布薩」,這是每半個月一次的公開懺悔儀式,旨在讓大家透過懺悔讓身心清靜自在,而大家較為熟悉的「梁皇寶懺」和「清明水懺」分別是六朝和後唐才興起。南北朝時北齊寶明寺的僧雲法師曾因廢除了「布薩」而受到神明遣責,可見懺悔的重要。

其實「懺」是請求原諒自己所有的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而「悔」是對自己的過失已覺悟,永不復作。「懺悔」兩字合起來,就是向別人認罪,含有改往修來的意義。懺悔一如法水,功德殊勝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同時亦是認識罪業的良心、祛惡向善的方法和淨化身心的力量。

我們日常可透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和成就他人去懺悔。而由心理上的懺悔轉化成行為上的樂善好施,可得五種福報:(一) 終不離一切聖人;(二) 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 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 得好名稱;(五)莊嚴菩提。

人非聖賢,難免犯錯,錯失一般是透過行為所做、口說和起心動念,經由身、口、意所犯,可能故意、亦可能是無意。佛法說因果通三世,種甚麼因,得甚麼果,而「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果靈驗,我們必須拒絕再造惡因,並透過懺悔去洗清罪業,斷除所有惡因、惡果,創造新的未來,迎接好的果報。事實上,從個人煩惱業障乃至天災人禍、社會動亂等,皆由「人心」所召感,要消災解難,必須從自身懺悔做起,反思所言所行必有很多「不圓滿」的地方,時時反省檢討,慚愧懺悔並及時改過,如此才能有機會消舊業,解寃結。

在家眾的懺悔法有五種:(一) 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二) 孝養父母,恭敬師長;(三) 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四) 六齋日不殺生:(五) 相信因果。我們可以諸佛、父母、子女、師長、弟子、國王、檀越、良友、所化和龍天作為懺悔對象。

信眾在法師的慈悲指導下明白去惡行善和發露懺悔的重要,適逢梁皇寶懺開始報名,大家在早課分享後馬上行動,積極參與報名,希望藉此重要法會,洗滌罪業,身心清淨自在。

講座後,參加福慧家園信眾進行靜坐、抄經等修持。還舉行慶生會,為六至八月壽星祈福。

回應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