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有話要說十二說 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

貧僧有話十二說 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貧僧自從童年出家後,自覺沒有什麼好的因緣培養自己的前途,最早的志願,只想在佛門裡做一名飯頭僧。因為在棲霞、在焦山時,偶爾客串典座(煮飯菜),大家都交口稱讚,貧僧感到自己對調理飲食有一些天分。

飯頭僧每天與大眾結緣,也是人生一件樂事,但後來慢慢知道佛教落後的弊端,是因為沒有人才、沒有教育、沒有青年。貧僧就發心,想在文化教育上對佛教有所貢獻。不過,那也只是一點微弱的心意,不敢說是大志大願。

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政府派貧僧做領隊,代表中國佛教會到東南亞訪問,那是華人聚集的地區,雖然受到很多讀者的擁戴,但對我個人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關於此行的感想、記事,全都記錄在《海天遊蹤》這本書裡。

到了創建佛光山後,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政府又派我代表佛教前往美國參加慶祝建國兩百週年活動,忽然眼界寬廣了,想起我應該為佛教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從此,我就立定志願,不管成功與否,都要弘揚佛法遍天下,不為個己求安樂。因此,在佛光山就更加想要把叢林教育辦好,培養國際弘法人才。

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在佛教裡很少有年輕人學習英文,在青年學生當中,如果有人學習英文,我就每個月給予兩百元獎勵。要想弘揚佛法,與世界來往,就必須具備國際語言、國際人才,所以一有機會,我就鼓勵學生們出遊,到印度朝聖,培養對佛教的信心,到歐美旅行,開闊自己的眼界。誰知其前途艱難?想到自己有個心、有個願,成功與否,也就在所不計了。

會走上國際弘法,是因為美國信徒王良信從洛杉磯打來電話表示,他捐贈的一塊土地,要我趕快派人前往建寺。那時候在美國、加拿大,要贈送寺廟、土地給我的人很多,我都因為顧慮人才不夠,不敢輕舉妄動。例如:紐約的應金玉堂,要把大乘寺交給我主持;加拿大的詹勵吾,要把靠近尼加拉瓜瀑布不遠處170 Acres(英畝)的土地送給我,做為「世界佛教弘法中心」。經王良信居士不斷的催促敦請,我就籌措了兩萬美金,請會日文的慈莊法師,會英文的依航法師,前往美國開山建寺。信徒們也都非常興奮,甚至在台北圓山飯店為他們餞行。

他們到美國以後,一調查發現,那塊土地只能建住宅,不能建寺廟,因為它不在宗教區域之內。那個時候,美國的一棟House(房)至少也要十萬美金,我們只有兩萬美金哪裡能開山建寺呢?兩個人預計打道回台,打了電話回來報告說建寺困難,還是回台最好。我立即警告他們:「你們已經在圓山飯店受了人家那麼熱烈的宴請餞行,如果回來,以何面目見台灣父老啊!請等幾天,我和心定法師即刻趕往美國。」

信徒捐的地既不能建寺,買一個房子也要十幾萬美金,佛光山僅有的能量──兩萬元,怎麼能成事呢?我們乘著王良信的車子,一行人就在洛杉磯的大街小巷轉來轉去,在第三天的黃昏,經過一條街道,慈莊法師指著旁邊的小教堂說:「這棟教堂正要轉賣,不過賣價要二十萬美元。」我說:「我們先進去看一看好了。」他說:「看了也買不成,又有什麼用呢?」我想,了解一下也好,至少知道二十萬元價碼的房子,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內容。

進去一看,這是一座可以容納一百多人集會的教堂,有會客室、辦公室,旁邊一間宿舍,可以住一家四、五口人,還有一間小型的幼兒園,以及停四十部車的停車場。我一看,真的很適合我們作為到美國發展最初的開始,但是二十萬元,實在是個天文數字。在一旁的王良信就說:「你們可以向銀行貸款。」

貧僧一生沒有和人借貸金錢,一聽到「貸款」,心裡就涼了半截。因為在台灣,佛光山初建設時,也曾經試著與銀行接觸貸款,銀行毫不考慮的一口就拒絕:「寺廟不能貸款。」難道美國的法令會有不同嗎?不得辦法下,也只得依著王居士的建議去銀行走一趟。

美國銀行的經理聽到我們要貸款,特地隆重接待,滿口答應。我說:「我們沒有保證人。」那一位經理一聽,很訝異的問:「為什麼要保證人呢?你們要買的教堂不就是保證嗎?」我一聽,有這樣的好事嗎?我接著告訴他:「可是我們不住在美國,我們住在台灣,可以嗎?」他說:「那有什麼關係?台灣有我們美國銀行,你在那邊可以分期付款。」就這樣,我們用兩萬美元頭期款買下了這座教堂,改做寺院,定名為「西來寺」,意思是「中國的佛法西來美國,終於能夠大法西來了。」此即為佛光山到國外建寺,走上了第一步。

把一所教堂改成寺院,在西方不算稀奇,但在我們弘法的情況,卻有一些周折。例如,西方的信徒做過禮拜之後就回家吃飯,中國的信徒到寺院裡參拜之後,他們不肯離開,等著要吃素齋。但只能容許七、八個人用餐的廚房設備,哪裡能供應信徒吃飯呢?同時,在美國沒有汽車,每天簡直無法外出了解社會;連一台電視都買不起,又哪裡能知天下大事?雖然住在開放的美國,也等於每天關在「關房」裡一樣。

但慈莊和依航法師還是很能幹,他們第二天下午一個錢都沒有花,就開回來一部可以坐上十二個人的車子。車價一萬美金,稅金五百塊,車行老闆對他們說宗教人士不必繳稅,還把五百塊稅金退還給他們,而且說其它的九千五百塊之後每個月慢慢分期付款就可以。這真是天下奇事,買了汽車,還沒有付錢就賺了五百塊。

離寺不遠有一間百貨公司,我們也是隨意問他:「一台電視多少錢?」他說:「四百五十元。」我說:「等我們有錢再來買好了。」沒想到第二天早晨,他竟然把電視機送過來了,並且說只要四百塊就好,因為宗教人士可以免稅少五十塊。我心裡想,啊!美國真是天堂啊,生活這麼容易,真好!難怪世界上好多人都要移民到美國來,果真不無道理。

我們在這一所小教堂裡住下來,開啟了美國弘法之路。二十幾個國家的出家人聽到了消息,特地趕來為我們歡喜慶賀。好在我對典座稍有心得,用平底鍋將就煮了一些飯菜,饗宴他們。大家也吃得不亦樂乎,志願要幫助西來寺共同在美國發展。

美國西來寺全景。 圖/人間通訊社提供

美國西來寺全景。 圖/人間通訊社提供

但是後來發展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因為信徒增加、地方狹小,沒有吃飯的齋堂,直到又找到Maywood這個地方的另外一間教堂,因為有齋堂設備,可以讓人吃飯,就買下來定名為「白塔寺」,也是紀念我出家的祖庭「白塔山」的意思。再後來,也因為信徒不斷增加,不得已,再買下另一個養馬的場所做為基礎,有14Acres的土地,約一萬七千一百坪,之後就蓋了現在的西來寺。二十多年來,先後已有慈莊、心定、依空、慈容、慧傳、心保以及慧東等法師擔任住持。

此後,在加拿大、歐洲各地,也不是到處都那麼容易發展。例如,花了兩週的時間,慈莊法師在倫敦、巴黎的大街小巷尋訪,想要在歐洲有個道場。但是,那時候英法人士聽說是台灣人要來租借、購買房屋,都婉言拒絕。看起來,歐洲人對種族之間還是有所分別的。

好不容易,一九九一年,在法國巴黎一家百貨公司的樓上,租借到一間十坪左右的小房間,我們台灣去的十幾個人,就在這間房子裡聚會談論,蕭碧霞師姑利用盥洗間裡的一點空間做飯菜給我們吃。儘管簡陋,大家同心商量著怎樣能在歐美國家立足弘法。

記得有一次在多倫多旅行,看到那麼廣大的土地、那麼多的公園、那麼多的空地,我就想,在台灣,要找一塊地建總統府千難萬難,要是在加拿大,建一百個總統府都不困難。我覺得在這裡應該要有寺院。

因此,在遊覽巴士上,我指著窗外問大家:「這麼大好的一片土地,你們有誰願意在這裡建寺嗎?」同行的依宏法師舉手說:「我願意。」他是台中弘光護理專科畢業,也略通英文。我一聽,就說:「很好!」立刻就叫大巴士停車,「你在這裡下車吧。」我給了他兩千塊美金之後,他也二話不說的在路邊就下車了。我就這樣把他丟在多倫多,讓遊覽車繼續前進。佛光山能在多倫多發展,起初,就是這樣茫無目標,只是靠著一點發心,慢慢才成就的。

之後,我進出歐美多次,想到佛教要國際化、要在海外建立寺院道場,除了語言、人才以外,我想是不能一步登天的,它需要時間逐漸培養因緣。因此,我就為歐美的弘法訂了一個計畫。

法華禪寺大雄寶殿一景。 圖/人間通訊社提供

法華禪寺大雄寶殿一景。 圖/人間通訊社提供

我告訴徒眾,你們首先要在當地先認識信徒,獲得信徒的信心,他們才會給予我們贊助。你們可以先在Motel(汽車旅館)租借一間房子住下來,然後跟信徒商量,借他們家裡的客廳,每個禮拜做一次家庭普照。大部分有信仰的信徒會認為這是很好的事,但這也只能兩、三個月,久了以後,畢竟人家的家裡還有其他人,甚至在西方,一個家庭裡也常有不同信仰,你不能老是占據他的客廳,妨礙他們的家居生活。

第二步,你們可以向信徒改借他的Garage(車庫)、準備掛式的佛像,然後在車庫裡,掛起佛像來,就可以開始講座、念佛共修了。這樣的情況,每個星期一次,要能維持兩、三個月,信徒增加到三十人左右,第三步才能說:「車庫裡沒有洗手間、沒有茶水,總是不方便,我們是不是去租借一個比較大一點的地方來集會?」假如這三、四十位信徒都同意,他們會贊成,甚至自己就會籌措資金去租借一個地方了。

在臨時租借的道場弘法,要能維持一年,同時也要擁有信徒七、八十人,甚至百人以上,才能有力量。因為大眾共同成就,事業比較容易,假如你本人的條件不夠,單槍匹馬,不能得到信徒的擁護,那所謂建寺的夢就不能成功了。只要你的條件夠,能增加百位信徒,這一百多位信徒自然就會想到要擴大共修空間,主動發起募集經費買一塊土地,建一個小寺院。以此,撒豆成兵、遍地開花,在歐、美、澳、紐,甚至非洲,就真正的能做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了。

在此中,也發生很多感人的故事,限於篇幅,也不能一一敘述。例如荷蘭荷華寺的建立,也是一段奇蹟因緣;在倫敦,是在修女住過的修道院安居;在巴西,張勝凱捨宅為寺;在澳洲,是臥龍崗鋼鐵公司總經理親自到佛光山邀約,並由慈容法師勇於隻身前往開拓等等。當然,好的因緣外,也有一些風霜,甚至習慣不同的障礙,都要靠願心一一去克服,才能把佛法布滿天下啊!

因為貧僧沒有別的才華,只有一步一腳印,在貧苦中發展辦法。目前靠著佛光山的青年貧僧,在倫敦、柏林、巴黎、馬德里、荷蘭,甚至世界上各個名都,都建設了寺廟道場。當然,其中也獲得當地本土人士以及中華僑胞給予的支援,才能在短短的五十年中擁有數百所道場。因此,歷經出家弘法七十多年的歲月,到了現在,僅以這四句話代表貧僧的心聲:

  心如虛空無邊際,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志願,平安幸福照五洲。

(二十說之十二,2015.3.22口述完稿)

回應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