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證 從心出發 永餘法師香港佛學講座

【人間社記者悟空香港報導】香港佛光道場7月24及25日兩晚美化人生佛學講座,邀請旗山禪淨中心住持永餘法師主講「菩薩行證」,以生活例證說明菩薩道的修行次第、發心差異、實踐內容等。兩晚近600信眾聽講。

佛光山為何辦這麼多的活動?永餘法師道出其因,就是以多元的文化去遍灑種子,播下得度的因緣,讓不同界別的人士,都有機會接觸佛教。就好像大乘菩薩要廣度一切眾,就要修學一切法門,才能「應以何身得度者,就現何身而為說法」。

諸佛萬德莊嚴,如何修來?法師說萬德莊嚴是從大眾中來,離群獨居修行不可能成佛。佛陀「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投生六道瞭解眾生的苦難需求,以智慧開導超越的方法而成就。因為佛陀所有世間法都懂,故能「應病與藥」多元化的接引眾生。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修行菩薩道一定要發「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的菩提心。永餘法師舉例有義工洗廁所、掃地十多年不動搖,因真切發起菩提心願,他們所清洗打掃就是莊嚴未來接引眾生的佛國淨土,甚不歡喜。與菩提心相應的知賓師姐,發願當花瓶莊嚴道場,令所見的人心生歡喜成就佛道。同一工作,發心不同,果德迥異,差別就在念頭。

四大菩薩所代表的悲、智、願、行,是菩薩特質,缺一不可。永餘法師表示只因眾生根性不同,發心不同而示現不同,正如在不同的義工組別發心一樣。但法師強調,菩薩六度萬行的實踐,必須以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為方便,無論好的壞的因緣都可轉化成菩提心的修治歷程。一位師姐說要照顧孩子,不能回道場服務,法師教她可以把家人看成大眾,一樣修菩薩道。與人關係不好,影響情緒,忍耐一下因緣就會改變,超脫就是菩薩道的資糧。

嫉妒、慳吝、瞋恨、傲慢是菩薩道的障礙。永餘法師提出不要見不得人好,要學習隨喜讚嘆,就算開始時有口無心,也要堅持去做,慢慢就會從笑不出到開懷大笑。佛教從薰習培養而來,法師保證只要5年、10年養成特質,就成為歡喜菩薩,因為「因果」是不會辜負我們的。

佛法簡單,只要從心出發,永餘法師勉勵大家。學佛不一定要讀千經萬論,六度、四攝已夠我們應用一生。只是不要放下經本就忘掉,對境時要用得上來,如是生命智慧就會因你學佛而展現光茫。

駱博士指法師令資深佛教徒信服和感動,是殊不容易的事,聽者能對已知所學,有一番新體會和理解,皆因見到講者菩薩的菩提心,感染了那份禪悦法樂和淸浄,令人頓然心開意解。

鄧永明督導長表示驚聞有智無悲落小乘,警覺信願、慈悲、智慧三事不可偏執,但願直入菩薩道,護持正法,熏習、養成菩薩種性,回向大乘不退轉。

DSC04340 DSC04348 DSC04349 DSC04354 DSC04359 DSC04360

回應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