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光道場菩薩戒講習會 諸佛之本源 菩薩之根本

香港佛光道場住持永富法師指出,受菩薩戒最重要心態,培養菩薩的性格。(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香港佛光道場住持永富法師指出,受菩薩戒最重要心態,培養菩薩的性格。(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人間社記者區麗儀香港報導】  2016年10月22日,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菩薩戒講習會」,約120人聆聽住持永富法師講解菩薩戒的精神、意義和實踐之道。

住持就修學的次第引述《瓔珞本業經》經文,「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指出只憑藉一股信心皈依三寶,信心會時而進退,「透過持戒斷除惡業、增長善業,成就不退轉」。

「戒」是個軌範,身口意的修學軌範。不理解菩薩戒的在家眾會擔心破戒而不受戒。住持解說,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即覺有情,具大悲心,以善巧方便開導眾生,讓眾生趣向覺悟。菩薩戒涵蓋自利利他的修行人,知道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修行方向明確。

《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善戒經》、《瑜伽師地論》、《菩薩持地經》、《優婆塞戒經》,六種菩薩戒本,各有戒條輕重比例。住持指出,「最重要有正念正信,絕不違反八正道」,菩薩戒是重在戒心。

《菩薩瓔珞本業經》云:「菩薩戒是有犯不失….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初發心菩薩即使有犯,也不會失去菩薩的地位。而不發心發願,不受菩薩戒,就算不犯者,也不屬於菩薩。「犯了要懺悔,因此,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複戒增長善根」。

住持進一步說明,「納受菩薩戒體,必須內心產生菩薩的性格,打從心底對六度法門喜歡和信受,對六度有承擔的力量」,真實發菩提心。菩薩戒盡形壽,不破不捨戒,直至成佛都能擁有戒體。

菩薩戒分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攝眾生戒。住持闡釋,菩薩戒強調不能起嗔心和慢心,「眾生不願親近,沒有得道、解脫的因緣,就是菩薩的過失」。菩薩要做眾生不請之友,修種種善法,提升道德標準,做到三好、四給、五和、六度。受菩薩戒終極目標饒益有情,所做所行對人有利益。

住持引述大師的開示,改性換心,培養菩薩性格。不要以為不受戒,犯戒就能逃避因果報應。受戒建立行為的標準,菩薩戒歸納就是菩薩心戒,發菩提心。初發心菩薩開發潛藏的慈悲、忍耐及智慧,投入一切可以利益眾生的事情,受戒才會無量無邊,戒體盡形壽。

劉詠儀未受菩薩戒,「想受菩薩戒及了解內容,住持講解,加強了受菩薩戒的信心」。馮淑儀初受菩薩戒,「真是有想過會犯,住持開示令自己明白了很多,犯了要懺悔和複戒」。凌潤芝第二次複戒,「始終有犯,複戒令心堅定。

 

受菩薩戒是幸福的事情,大家展露歡顏。(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受菩薩戒是幸福的事情,大家展露歡顏。(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大家專心聆聽菩薩戒的要領,快速寫下筆記。(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大家專心聆聽菩薩戒的要領,快速寫下筆記。(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香港佛光道場住持永富法師在「佛光山菩薩戒講習會」上,讓大家對受持菩薩戒有正確的觀念。(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香港佛光道場住持永富法師在「佛光山菩薩戒講習會」上,讓大家對受持菩薩戒有正確的觀念。(人間社記者葉偉炳拍攝)

回應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