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梁皇寶懺法會第一梯次(卷五、卷六) 滅苦之要 唯有懺悔

往生壇清淨莊嚴。(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孩子虔誠學習拜懺,建立正知正見。(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人間社記者鍾慧珍香港報導】  「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不要過於貪求和期望,合乎情理,隨順因緣,遠離怨對的業因」。8月31日,香港佛光道場梁皇寶懺法會第一梯次諷誦卷五及卷六〈解冤釋結第九〉品,住持永富法師主法,約1,200人參加。住持開示懺悔法門,化解冤結的方法。

住持開示,〈解冤釋結第九〉從兩個角度探討怨對的來源,以及釋怨滅苦之道。卷五「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卷六「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滅」。生活中最令人苦惱的事情莫過於人際關係,每一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而且執著,一句說話會導致反目成仇,親近的人更容易彼此傷害。「心想顛倒」,故「依身口意,起十惡行」,更可怕是帶著怨恨往生,冤冤相報無了期。

「一切眾生,皆有怨對」,住持指出,我們還在眾生位而不是聖賢位,對親近的人要修到心中無所求,不起執著,做好本份事。「很多怨恨是因為沒有智慧而產生」,就親子關係而言,父母對子女權威要求,然而父母只能「生子女的身,不能生子女的心」,反省生命習性都是處於無明的狀態,好意變成弄巧反拙。為自己、親人及眾生懺悔,滅罪一定要慚愧。「學佛對因果要深信不疑,從內心深處懺悔生生世世以來、有意無意之間令眾生結下種種的怨恨。透過禮拜梁皇寶懺的因緣解冤釋怨。(卷五)果供養,住持闡釋,佛教重視因果法則,供果提示照顧起心動念,希望有善果,並擴大心量發願給予眾生歡喜和滿足。

卷六指出「而此身者,眾苦之本」,色身帶出種種苦惱,要從五蘊身因緣積聚的本質中理解斷除惡業、累積善業的可能性。修行在於不再「犯二過」及增長善業。懺文教導懺悔過去不知佛法而造作的惡業和怨對,發願生在聖人所居之處繼續修行,或至少生在修善條件最好的人間。萬一生在惡道,發願受報心不苦,受惡報之中仍有善念生起。住持引伸,「試感受我們在病苦或困苦中還能否生起善念,愈苦愈要修行」,強調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都要不斷發願,積善去惡,滅除苦因。(卷六)茶供養,茶有安定作用,象徵清淨覺醒。

李永年第二次來道場拜懺,表示以往在工作升遷及朋輩相處中,可能有怨對而不自知,亦無從化解,依照住持開示指導,在拜懺過程中誠心懺悔,感到釋懷。黃寶貞與公司股東及同事一行六人從番禺來拜懺,覺得住持的講解非常受用,對親人或朋友不應帶有有求之心,同事調配要靈活處理,不要讓員工產生怨對心。從持續的拜懺,更感到心量擴大。劉玉如表示,住持講解供果象徵因緣果報,提醒了自己凡事要先想後果,然後才好去做。鄺小燕依照住持的懺文解说及身口意配合的要领,三天法會下来有所啟悟,感到身心愉快。

茶供養,向佛陀表達有覺醒之心。(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大衆一心虔誠禮懺,結束怨對循環。(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大殿保持清淨的氛圍。(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住持永富法師果供養,開示「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念頭都有因有果,因此要注意起心動念」。(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

住持永富法師派送結緣點心椰濱麵包。(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