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如奉佛 孝親能成佛

【人間社記者吳瑞英香港報導】2018年7月15日香港佛光道場福慧家園主題講座「佛敎經典中的孝順教導」。恭請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蒞臨授課。講述佛教徒孝親的應有心行,並探討佛敎徒孝道的家庭及社會意義。共250人出席。

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曾於2016年到香港理工大學講學,朱鴻林教授亦於2017年率眾教職員參訪道場,彼此建立交流因緣。今適逢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成立十周年,學院舉辦一系列講座。朱教授指出佛敎源自印度,到中國後發揚孝順更為突出,到唐代期間孝親如奉佛,孝親能成佛。佛教強調孝順是報親恩也是修行。佛敎經典中,孝順教導分三方面,包括重要性及如何修怎樣表達,<<善生經>>中一段有說明孝順親子的倫理相向性。父母都很希望子女對自己孝順,所以如何教導很重要。朱敎授列舉一系列有關孝順的佛經,其中列舉星雲大師<<佛教叢書之八:教用>> 佛教與孝道篇及佛教的孝道經證章和佛教對考道的看法章。

深入了解這個概念之後,朱教授進一步分析知恩報恩之重要性,報恩的原因和對象,報父母養育之恩、報眾生彼此相互依存之恩、報國王令我們穩定安居之恩、報三寶教導我們真理、脫罪獲福之恩。指出佛陀出家是報答「四恩」的事例。中國儒家傳統是百行孝為先,佛陀說父母之恩最大,<<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有很清楚說明。朱教授說出人應當盡孝的根本原因,<<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二,「…既欲受身,以自業識為內因,以父母精血為外緣,因緣和合,故有此身,以斯義故,父母恩重」。所以經典所講盡孝是天經地義的,孝順是佛敎基本戒律。孝親是道德行為之首,出家、在家都要盡孝,朱教授分別以四十二章經、大集經、忍辱經等引導大眾明白義理,行孝是善,不孝是惡,善惡均有果報。最後朱教授提供從佛經指出,能够奏效的真實報恩/孝順方法,孝順表現在普遍慈悲推廣愛心上,勸導,讚勵、慶慰做法最值得學習和採用。朱教授總結:「人必有職,職必有責,父慈子孝,以佛家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敬順父母,行孝於親」。

講座後住持永富法師致謝送贈大師「佛陀本懷」及住持新書「一念彌陀富三千」予朱教授,並簽上「與人為善」題名,表達朱教授與人為善的性格。住持更表揚朱教授講學,是實踐行佛,很用心明確引證佛教孝道很有方法。

主題講座後有禪修班、持大悲咒、電影讀書會,以及迥向法會及慶生會,近260名信眾諷誦<<父母恩重難報經>>,由監寺覺毓法師主法,報恩會後住持永富法師開示,指出學佛修行是在聞法後,透過內化後,再展現於外的歡喜語言行為,修行是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言行。佛法學習要能謙卑、低頭及認錯,更要從逆境中磨練,因為逆境更能激發向上提升的力量。大部份人因體驗生命的苦、無奈無助才學佛,學佛是要把佛陀的敎法,作為我們學習方向,進而不斷修正自己的心念,跟佛的光明智慧相應,正面思考,活出光明人生。今天所誦的<<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功德除回向給現生父母、過往父母及至親眷屬外,更要把心量擴大給其他身邊的人,心越寬廣,定能廣結善緣,最後自然會心想事成。

麥鳳儀表示今天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講座,提示我們做人要知恩圖報,認識報四重恩,孝順正確認知及孝順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從認知中不會盲目愚孝,是現今社會必修的價值觀。鄭少玲表示聽了講座感到很慚愧,因驚覺自己的孝順有很多不足之處,從朱教授所講孝經才發現很多範疇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不行正信,要設法引導向正法,升生天上,長別苦海。李雪芳表示因父母往生才有因緣學佛,所以今天朱教授所講令她感受良多,現在沒有機會孝順父母,要念父母恩重難報經回而他們,並會以身教教育下一代及周邊的人。

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送贈「一念彌陀富三千」予朱鴻林教授結緣。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主講「佛敎經典中的孝順教導」。

人共聚齋堂聆聽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學院院長,朱鴻林教授講座。

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在慶生報恩會上開示。

慶生報恩會大眾聽住持開示,心生法喜。

如仁法師領眾修持「大悲咒亅。

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派發慶生會結緣品。

慶生報恩會上信眾諷誦<<父母恩重難報經>>。

香港佛光道場監寺覺毓法師慶生報恩會,代表大眾供香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