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給的價值》心得分享

香港 吳楚飛

「給」是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很多人都是希望「得到」,信佛希望得菩薩被佑加持,布施希望得到功德福報,大師時常教導我們「拜觀音,求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悲心,幫助別人自利利他,「四給」更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人間佛教讓我們可以實踐「給」的行動,在日常生活及義工服務中,給予他人方便,信心,讓他人感受到歡喜,希望,是何其美好的事,多給予因

緣,創造因緣,好好把握一期一會的因緣,有很多不思議的事情,都會隨之後呈現。

「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人間佛教是多麼美好!


香港 張潔妍

以前總是覺得給是有財有勢的人的專利,接觸佛光山之後,慢慢了解,學習佛法後,特別是在佛光會,道場活動的參與中發覺,原來每個人都可以給。大師就是因為給,所以成就了今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給, 不只是金錢和物質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份祝福,一聲鼓勵,一個因緣,一次機會…都可以為自己帶來無比的正能量,也能令身邊的人和環境更美好、祥和愉悅!


香港 楊彩芬

給的價值,當然有「給」人美好的,亦有「給」人添煩惱的。如疫情下,不守規例的人給香港添煩惱。相反,身為學佛的我們,身為佛光人,要緊記師父的教導,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由一月份到現在,最需要「給人關心」,因為大家都不能見面,所以傳遞信息關懷一些老菩薩及電話直接聯絡關心她們身體狀況和口罩情況,發現其中一位缺乏口罩,所以親自送上少許口罩和慰問。需然不是甚麼貴重物品,但是在她最需要心靈關懷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問候和關懷,就是最快樂,最開心的事。


美國紐約 胡高緞

人生最美,最有價值的事”給”

別人灰心的時候,給人一句鼓勵的話,能使人絕處逢生,別人失望的時候,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見光明。”給”來自於無盡的內心能源寶藏,給人是富有的。

一般人以為布施是給人的,所以不肯熱心布施,其實布施如播種,不播種怎麼會有收成呢?布施看起來給人,其實是給自己。

“給”的妙用使我受用無窮,也了解大師為何常常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廣結善緣的重要!廣結人間的善緣,就是豊富自己的未來。


香港 吳國維

「給」究竟有甚麼價值﹖一般都認為把好的東西給人是愚蠢的,把壞的東西給人是聰明的,於是就以一句曲解佛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自私自利去否定「給」的正確價值。但正如大師告訴大家,我們自出世便接受父母、老師、社會大眾給予因緣了,推而廣之,原來天下萬物的起源都是來自「給」。我想「給」的價值應該是:做到「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必能「自得信心、自得歡喜、自得希望、自得方便」。


香港 何泳儀

由我出世那一天,少年,中年到現在步入年老,上天給予我豐衣足食。從我完成學業到社會工作,我幸運地有很多朋友和客户,在這些條件下協助我創業成功。我也常緊記母親遺教,“施比受更為有福” 不用祈求有否回報,行善自有天知。故此,我認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是很有意義。在這現實社會上給人不安的人,應該包容,用同情心態面對,基於他們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終點。


台灣台北   李坤雅

世間最可貴的給,是無私的情操及人道的關懷。我要分享二則和「給」有關的新聞,希望在病毒蔓延,人人自保之際,能為大家帶來省思。第一則:歐洲各國因疫情,都陷入醫療資源緊繃狀態,疫情嚴峻的德國,卻派醫療專機,載運義大利重症病患,至德國救治。第二則:義大利七十二歲的神父貝拉德利感染新冠肺炎,病重的他知道醫療設備有限,主動拒絕教徒替他買的呼吸器,並讓給年輕人使用,最後神父不幸病逝。

「給」是以同理心為基礎的雪中送炭。看到比我們還艱辛的人,刻不容緩的伸出援手,就是「給」的具體實現。生活中處處皆有「給」的空間。給失意的人拍拍肩膀;給意氣昂揚的人掌聲喝釆。只要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就可以給人真正的需要。世間因「給」的互動,而相互輝映;也因為「給」,而彰顯出可貴的真善美。


香港 如雯

「給」的人生最富有,給除了能帶給我們無限的好因好緣,給也能夠證明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怕只是給人一句好話、給人一點心意,這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做到的。我們自出生以來,就接受了無數由父母、師長、朋友的給予,與其手心向上,等待接受別人的給予,倒不如主動的把手心向下,學習「給」的美好,發揮「給」最大的價值,創造美好富有的人生。


台灣台北    王譽婷

佛光山的特產是「歡喜」,身為佛光人,令我受益最深的,就是能將修行結合於生活的「三好四給」工作信條。

佛光山是 大師悲心宏願「給出來的」,在佛光山到處都能深刻感受到  大師「待人好」的慈悲,以及「永遠給人最好的」歡喜 ! 很慶幸自己跟對團隊,能夠在佛光山汲取滿滿的正能量修正自己,期許自己也能弘揚人間佛教,給人幸福安樂的因緣 !


香港 如風

大師文中清楚指出「給」的好壞、層次與價值。確實;給予別人的同時,有冇想過別人是否需要呢?,尤其有些人會把到期食品大批送到寺院或靜悄悄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放在寺院角落,是把自己煩惱給別人處理,這是最要不得的「給」。佈施金錢較容易做到、説好話也不太難,但給別人好因好緣,胸襟廣闊才能做到,太多數人覺得給別人因緣自己會少了機會,所以捨不得給予。其實;「你若慈悲喜捨、諸佛自有安排」,正如大師所講,「給」是播種,要種下善的種子,才能有善的收成啊!


香港  馬喜娥

自從在佛光山道場學佛後,三好四給的教義時常掛在心頭,正如大師在這篇文章開示,給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也是一種美德!

給在佛教稱為布施,是很重要的一項修行!我覺得可以布施是一種幸福,因為有能力的人才有能力去幫助人,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這福份,時刻對周邊的人給予適當的援助,援助可以是一份支持,一个笑容,一句勉勵說語……乃至金錢,各適其適,給予所需!

給是無條件的!金剛經上說的無相布施就是提醒我們給人幫助時不要有所為而為!施恩莫望報,我個人認為這才是給的意義及價值!


台灣桃園 林良葵

閱讀聆聽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給的價值〉後深深地有所體悟,影片中提及,「世界上,懂得布施給別人最富有;世界上,只會貪圖別人給自已的,就是最貧窮。」不覺令人思惟,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捨得給人,而我可以給人什麼?

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大師「給」的精神,能「給」是種幸福,表示有那份能力,在付出當下能三輪體空,不求回報,不需要讓別人肯定,而是要讓自己生命價值足以展現,提升生命層次。最終美好果實會回歸到自己身上,並將之應用在生活裡。


香港 善喜

在道場任職義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自信也能秉承佛光山「給」的原則,說好話、給人歡喜。今次閲讀聆聽大師「給的價值」,才覺知「給也有層次上的不同」,細心思唯自己達到那一層次呢?大師提示:真正的「給」,如《金剛經》所説「無相布施」,那才是是最高的境界。最高境界,並非能一觸即達,唯有盡心盡力而行,必能漸次提升。
感恩大師提倡行「三好、四給」,日日以此作為坐右銘,人與人之間互為因緣,發揮「給」的價值。


香港 陳加崗

給予是很值得鼓勵的事情,並且很容易做到。無論是一個微笑,或是一句鼓勵的說話,我們每天都應該向別人傳達正能量。現在很多人受到疫情困擾,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情緒,作為佛弟子的我們更應該先行一步,關心和肯定我們身邊的人,讓人心能夠安定下來。分享裡提到「無相布施」,希望自己能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全心做到「四給」。


香港 誠蓮仁

自小與外國人一起生活,朋友都習慣給人讚美、給一點小禮物,自己也養成了這個習慣,偶爾分享巧克力、一張卡片、說句美言,令人心生歡喜。回轉亞洲地方生活,文化不同,分享、讚美的舉動,反而令人誤解,原來「給」,不一定被人接受!開始不敢隨便分享,人也漸漸變得冷漠。學佛後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很微妙,與人為善,隨緣隨分的「給」,多結善緣,與人的關係有所改善,領悟到「給」、「隨喜」、「結緣」是跟他人互動相處的重要原素。


香港 余昝萱

「給」是一種布施,也是一種供養,亦是廣结善缘的最佳實踐。在「普賢十大願」的「廣修供養」中,不管對有緣無緣及貧富貴賤的眾生,菩薩都會以一顆平等心,恭敬心及感恩心來與人結緣。如果沒有「受」者,何需有「給」者的存在呢?比方說:沒有苦難貧窮的眾生,何來需要善長人翁施予?反之,「給」者應常懷感恩「受」者,皆因能給予自己因缘,種下善果福田;總住持永富法師常言:「給」與「受」的功德是同等。

「給」不僅令人我之間取得和諧,更可破除我執,不計較,不比較,進而擴大自己的心量,那麼我們自然能擁有一個自在的人生;因此,「給」看來是给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的。


台灣蘆洲 陳淑惠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說,我沒有錢,無法給予別人什麼東西,其實,有一樣東西不需要本錢,我們人人就給得起,那就是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忘了多給人微笑,因為微笑會帶給人快樂,帶給人自信,帶給人勇氣,把微笑送給別人的同時,自然你也給自己一份好心情,誠如大師所言,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善的給予,美化了人生,淨化了社會,願共勉。


香港 陳嘉翠
從小跟同學之間,我給你橡皮擦你給我鉛筆, 養出給的習慣 ,對人、對事、對物 、自然產生了給是自已開心受者歡喜,我喜歡給與人分享多美好!但長大些發覺不再是每個人都單純友善,有受物主竟會多心想給我東西有何居心,甚至你對他微笑,他却面無表情。 這位朋友對給的互動怎會這麼怪呢?他的心量小?性情孤獨?各人的因緣不知道分享的快樂很可惜 ,自從學佛後遇逆境時學會了多做迴向!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願共勉!


台灣三重 誠心

在生活中因為了生存而努力,相形之下比較,輸贏和無奈壓力隨之而來,只想抓住金錢,名利滿足想要的慾望,而當世間無常來臨時,面對的恐懼,失望與傷心,看不到太陽,那種心力交瘁是垂心之痛,這時若願意向外求救,堅信不疑,人的善念和適時拉我們一把,一念平等心和慈悲心,如沐曙光如阿彌陀佛慈悲不捨,觀音媽媽聞聲救苦,生命力的展現是捨得給予。感謝大師提倡的四給,因為我曾經在最難過時看不到人心的四給,、這逆增上緣給了我生命的冼滌,人的善良,勇敢適時謙卑的給予,這才是生命最無價的意義!


香港 尊頌

「我把兒子送給大家!」大師的母親「老奶奶」在佛光山信徒大會中開心的說,這種大愛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大師自小養成「以給為樂」的性格,成就了今天佛光山的弘法事業遍佈全世界。在此感恩常住這個加油站,不斷給我們注入正能量;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和活動,給我們提升自己及廣結善緣的平台。而要求很嚴謹的永富住持也令我不敢懈怠,把佛法在生活中實踐並分享給親友,共享法樂。這樣傳遞「給」的精神,就是「給」的美好和價值。


香港 善斌

施比受更有褔,從小爸媽便教導能給是一種褔氣,因有才能給,出了社會工作後便對慈善機構的一些捐款,心暗暗為能「給」而高興;參加了星雲大師在紅館的講座繼而學佛後,才真正領略「給」的意義,學習著「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把三好四給的精神落實在生活當中;記得有次探訪了一位年老的院友,他概嘆著一生沒有任何成就,在跟他閒聊時慢慢地把他的生路歷程重整,讓他欣賞自己當年努力工作養活了一家人,現在兒女亦已成家,他的成就已非凡,那一刻他眼光閃出一絲光楚,臉上有了笑容,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在這次跟院友的分享中我亦學習了堅毅的精神;美好的「給」是很有價值的。


香港 重暢

能給的人,只因他們心中富有 ! 而這富有是蘊含著仁慈 、包容、寬厚 。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弘法,創立佛光山,給予許多人信佛、學佛、行佛的因緣,在世上真是沒有甚麼能比這些“給予”更美好的事 !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因為在過往成長的歲月中,生活的體驗總感到自己的不被接納,其後,有幸成為佛光山的一員,認識到大師倡導的四給,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希望,從而明白到我是可以給予別人的關懷、給予別人的幫助、給予別人的溫暖、給予別人的快樂 ,漸漸地累積了自己心中的財富 !

“給”真的非常美好!這“美好”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要把“給”一直承傳下去!


香港 學願

給是無限量的快樂。在生活當中人與人相處需要給予圓滑包容不同性格的人 人無完人。在當今社會上人們隨著生活上的種種壓力使得大部份人都變得面無表情氣氛變得好緊張壓抑。人與人之間見面不需要花言巧語,儘管給予一顆真誠的心、一個微笑一句問好這也可以帶給大家一份愉悅心情。


香港  方玉蓮

因疫情嚴重,現在不能到佛光道塲、佛香講堂參加法會,慶幸有網絡直播,能共享共修法會。由上月初一開始,我收到有佛光山分別院直播,都會轉發給我身邊的佛菩薩,與他們一起去參加直播法會。希望有共修的力量㢠向,疫情早日能夠消除,更希望有共修的力量去加強香港社會普及全世界,能夠盡快控制疫情消失。
有師姐覺得現在雖然未能回道場參加水懺,但是有網絡直播,全程都可參與誦經,好感恩資訊發達,並有善知識協助運作!
今日佛光及佛光人共修普照祖先,他們定得到疪佑,我相信他們所到之處,都是諸上慈人,聚會一處。”給” 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感恩心保和尚,永富法師及諸位師父”給”我們加持的力量!我也”給”予,普皆迴向,生亡兩利,阿彌陀佛!


台灣台北 法樺

記得小時候,無論是父母、師長或長輩,都告訴我們對人心量要廣大、要懂得與人分享。但曾幾何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給」的立場卻在不自覺中被改變,這是值得省思與探討的問題,是我們對物質貪念而掩蓋「給」的價值?還是我們對家人苛求太高而改變「給」的觀念?或是自己「慢心」造成周遭人、事、物的不滿,而迷失「給」的存在?我想唯有自身時常覺察覺照,才能慢慢了解「給」的真實價值,不迷失自己、不忘初衷,更以感恩心付出一切,得到清淨而找回自性。


香港 陳麗娜

「給」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美好的行為,透過「給」可以將善意傳給他人,也可以讓彼此之間建立一座橋樑讓溝通更容易;然而,物質上的「給」則是很實際的行動,對他人的幫助也很大。

   星雲大師給佛光人的工作信條「四給」,「給人信心、希望、歡喜、方便」,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把握因緣來實踐它。此生我已接受很多因緣,我也希望能將一些因緣給予他人,畢竟善意的「給」可以帶來和諧的關係。


香港 羅秀蘭

給即是捨,能捨才有得,這個得不是著重要回報,只想我們學會播下”給”的好因,未來在生活上有機會接收到應時果。當見到別人遇上困境時,我們能以给人信心的精神用善語去開解及鼓勵他,或在方便能力下支助他用正確方法解決難題。困難過後給他的希望,有可能令他抱著歡喜的心去幫其他人。四給的精神便帶來互助的價值了。

但有些父母只想給予子女一切所求,未有讓他們好好珍惜给的美意,可能養成子女心中的理所當然,。我們要明白有能力給,還要看用得恰當,才可發揮出”給”的美好價值。


台灣中和 游慧玲

拜讀大師迷悟之間—–給的價值..心得分享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大師本著他歡喜【給人】的性格.囑咐佛光人四給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永富法師上課中曾開示說「給」,是世界上最美的事.而且要有【三輪體空】.一份善美的心意.一個真心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是以給為出發點.能手心向下.是有福報的.感恩所有因緣.


香港 林富貴

一般人,給自己很容易,給人很難;但是,如果不播種,怎麼會有收成呢?如果不給人,怎麼能富貴?從這句的啟示,足以令到自己可以增加思考。

從出生到現在,感恩得到家人及親朋好友、師長的教導及照顧,有他們無價的給予,才讓我健康成長。有緣收聽大師的開示,亦讓我反省自己如何為對方作出「給」的舉動。

感恩星雲大師於佛光山開山之初,就為了佛光人訂出四大工作信條: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易放實踐,有大師及各法師的提示,常言道:有佛法就有辦法!感恩能與大師互動學習,諸事圓滿!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中六級 梁俐敏同學

我們從母親的懷抱來到這個世界,就已經習慣了接受他人給予的「給」。好像父母給的生命、名字,一切所有;又如老師給我們知識和思考方向;朋友也給了我們歡樂和陪伴。

相反,在他們「給」我們時,我們是否也能做到「給」呢?當然可以。父母給我們生命時,我也給了他們希望。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我們應該努讀書,好讓他們辛苦的心血不白流。在朋友給予我們歡樂陪伴時,我們也給予他們歡樂與陪伴。

在我們蹣跚成長的道路裡,會遇到很多「給」我們的人、良師益友,貴人相助。無論是精神上或是物質上,別人能夠給予我們,我們亦應學習給予他人,成就「給」的價值。


香港 劉家發

小時候,家母常常教導我們兄妹倆要與人分享,好的食物與人分享,見到有需要的人要給予幫助,到我們再大一點,有零用錢了,媽媽在教我們理財、善用金錢的同時,也教我們要捐助慈善事業,布施有需要的人。

中、小學階段,喜歡幫助老師和同學,不為甚麼,只因看到得到幫助的人煩惱得以減少或是變得快樂。後來更加跟隨學校社工,走入社區,參加不同的義工服務,在奉獻時間和體力的時候,也學習到如何與人合作和溝通技巧等。再後來,來到道場和青年團,遵從星雲大師「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教導,除了學習本著四給精神走進社會,與人結緣,也體會到能給予他人的不只是物質和服務,也可以用「愛語」給別人鼓勵、信心和希望,更要以笑容給人歡喜和方便。

而在這個「給」的過程中,最重要是能體會到師父們常常說的「接受幫助的人,才是幫助自己的人」的道理,在幫助別人時,也成就了自己「自利利他」的初心。


香港 普緣

我是在公屋長大,那些年,日不閉戶,物質雖不豐富,但很快樂。我今天没有鹽,我會到你家取,你明天沒有糖,你會到我家取,給彼此一個方便,晚上治安不好,會輪流組義務保安隊,給予夜歸的住戶一個安全,在曰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在不經意間發揮“給”的精神。

屋邨的“給”,是局限在鄰居之間,佛光山四大信條: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受者是不分富貧,親疏。一個社區,人人行三好四給,便是一個和諧社區,一個國家,人人行三好四給,便是充滿朝氣的人間淨土。


香港 觀曣

最初對「能給人是最富有」這句話時,心裏不禁泛起一串串疑情。

人在生命歲月裡或日常生活中若不是處於富足的狀態,又怎能付出呢?但透過不同義工服務令我親身體證,原來「給」並不侷限於金錢和物質,只是給予一個微笑回應、一個關懷的眼神,甚至在對方失意無助時,輕輕拍拍他的肩膀,也足以令對方綻放無限生命動力。

最重要的是實踐在「給」的過程中,讓我學懂了「感恩」和「多角度反思」從而看清楚自己思惟、語言和行為;從而令自己生命活得更圓滿自在。


香港 馮桂娣

如果今天我不給常住投稿,我就悔對師父了,常住給我們分享的平台,我們就應該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每一個當下……

大師的【四給】信條,大師給我們寫的【全集】,己經是世上最寶貴的才富,是全世最富有的人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大師身上給收智識上的營養, 滋潤我們的色身,才能解脫五蘊皆空……給人煩惱的人,是最損福報的人所以給的價值,是一生受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樂在其中,充滿法喜,才能通達【四無礙解】。


香港 鍾慧珍

大師提倡的「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是人生的寶貴錦囊,人生有了信心和希望,再困難的也都能夠克服度過; 生活中有了歡喜,就能夠身心自在,平安吉祥。 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人心惶惶,經濟萎縮,讓我們一齊來做四給 ,為社會創造美好的價值, 為人生帶來光明幸福。


香港 澄

從小就在媽媽身上學到給,家境清貧的我看到媽媽把僅餘的餅乾送給人、送錢到貧困的人家門、早上冒著寒風替姑姑排隊領籌看醫生、持續半年在黑夜中背著我到診所醫治頑疾、為救一個不相識的孩童幾乎被車輾斃。
加入佛光會後,拜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上住持、法師的課程,對四給的層面更有不同的體會,加上在道場當義工服務的同時,得到的喜悅是別處難求的,感恩一切因緣成就讓給的種子繼續植根。


香港 關榮蓮

今年是爸爸往生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可惜我們還在等候龕位的安排,未能吊念,心裏不期然有點難受。

感恩佛光山一向推動三好四給的精神,疫情在全球肆虐下,為免信眾於共修期間交义感染,香港佛光道場舉辦了一連兩天的《慈悲三昧水懺》網路修持,繼而還有佛光山總本山的三時繋念網路修持。科技的進步,成就了這個真空生妙有的因緣,讓全球佛光人足不出戶也能在梵音渺渺的氣氛下,超近距離與法師們同步進行非一般的修持活動,絕對是給人方便之舉!

某些環節還比親臨道場更震撼,我可在家親自向佛前及亡父的靈前上香和誦經,希望他和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以及疫情下不幸往生的亡者也能獲得裨益,往生西方淨土。這三天的修持,舒解了我對亡父不少的思念之情,給了我信心、歡喜和希望。我深信很多在疫情下有親友患病或離世的信眾,也藉此殊勝因緣慎終追遠,生亡兩利。


香港 茅盾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給的價值

俗語 ﹕施比受更有福

每次閱讀大師作品後,都能觸動內心反思,有所追憶。從小到大,母親就不斷以身作則給我們教導,分享的習慣。對於家庭她默默負出貢獻,絕不怨言。

對親朋鄰里真心地幫助,給以援手。小時候,夏天晚飯後,一家大小會到公園乘涼嬉戲,在途中,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瑟縮一角狀況悽涼,於是母親從口袋中取出一枚硬幣給我,接後我就往他的破碗拋下,然後蹦蹦跳跳,滿心歡喜回來,結果看見母親不悅的表情。

她馬上對我說:剛才妳的動作對那老人是非常不敬,我們大家都是平等,要尊重老弱幼小,也是尊重妳自己了。我們有能力就要給他們一點幫忙和關懷。

感恩大師教導我們佛光人三好四給的方法。

感恩母親給我慈悲的身影,讓我可承傳這份善念。

感恩住持及法師們讓我得聞佛法,才覺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意義。


香港 意貞

給的價值,閱讀星雲大師的文章後,體會到「給」的美好。面對漫長的全球新型肺淡疫情,帶給社會不安,情緒多少也受到影響响,幸好佛光山的分別院道場安排網上修持法會和佛學班給我們参加,香港佛光道場住持也在網上安排每星期有三天「迷悟之間」的文章給我們閱讀,還有住持的佛法開示,給我們正能量的鼓勵,給我們歡喜、信心、希望和方便。既可提升自己,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大師的「三好」和「四給」與人結善缘。


香港 普德
「給」是 廣結善緣最好的一個方法。 給陌生人一個微笑,是一個有禮貌的表現。給小朋友一句讚美,是推動他進步向前的催化劑 。給失落的人一份支持,是鼓勵他重拾信心的表現。給傷痛的人一些安慰,是撫平她傷口的良藥。 所以我從來不吝嗇「給」,給了別人等於給了自己 ,得到的反而更多,得的是慈悲心與菩提心, 失去的也只是自己的慳貪心和妒忌心而已!


香港 丁珞敏

讀大師這篇文章,想到是 現今疫情嚴重,社會氛圍壓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除了遵守法紀,不給社會添煩添亂外,雖帶口罩做人,眼神亦可以傳遞友善;腳步可以放慢,把方便讓給一些趕時間的人。這種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事,只要大眾每人多行一步,社會就會和諧很多。”給”要隨緣、隨力、隨分,不刻意,刻意會扭曲”給”的初衷,這種不健康的”給”不值得鼓勵。


台灣 福圓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手心向上伸出手掌向人索取,總想渴求著別人的幫助,所以就投胎成為了乞兒。而手心向下的人,懂得付出,所以投胎成為了福報圓滿的人。而修行人所學的是三輪體空的布施,沒有「在布施的我」、沒有「在布施的媒介」也沒有「接受布施的對境」,而這就是悟者的標準。「給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好好的想想自己做到了哪些?用這樣的準則去看自我修行的境界就會知道:真的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