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悲懺法會修持

洗滌塵垢 善力增長

【人間社 陳映霖 香港報導】

「洗心」可以理解為洗滌內心的貪瞋癡塵垢,透過念佛、做定課、誦經和發願向光明靠近,增長善力。2月16日,香港佛光道場舉行新一年度大悲懺法會修持,監寺覺毓法師主法,開示大悲懺法會修持讓行者通過懺悔、持咒、發願等來清淨內心,遠離貪瞋癡。現場及線上逾千人參與共修。

「你們每天有洗心、念佛、做定課嗎?」,「每一天誦經、發願是不是洗心?」。覺毓法師以簡單而有啟發性的提問方式引導大眾思考,並闡釋「懺悔」跟「後悔」的區分。後悔是一種對過去行為、選擇或結果的不滿情緒,往往伴隨著「早知道……」的思維模式而感到懊惱、懊悔。心受到後悔的情緒束縛,慢慢就不健康了,因為將自己困在過去。佛教強調因果業報,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抉擇承受果報。然而,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但當事情的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追悔之中,不斷回憶過去的情況,試圖找出錯誤的根源。佛教教導「不去追悔」,因為這種執著於過去的心態只會讓我們陷入膠著的狀態。懺悔在於「有錯就要改」,在當下以「正行」過我們的生活。因此,佛教的「八正道」很重要,尤其要不斷建立自己的「正見、正思惟」。

監寺強調,學佛絶對不是口頭上的論述或理論的理解,而是內心的轉化,以善念取代貪瞋癡。心充滿善力就很安穏,以及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量。當我們心存善念,加以正知見的引導,再結合佛菩薩的加持,我們的心便能篤定。即便果報來臨,也能坦然面對,並藉由加持力讓果報在當下的時空得到消融,這是修行提升的重要契機,也正是佛教懺悔的真義。以凡夫的心行走佛道是不容易的,唯識學認為,心是萬法的根本,既有煩惱的心所,也有「善心所」。當煩惱熾盛時,「善心所」被掩蓋就難以顯現。如果我們想走出煩惱的困境,就需要善緣來喚醒並增強「善心所」的力量。諸佛菩薩的加持是最殊勝的善緣。

監寺坦言,道場很忙,但忙得來積極,在忙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讓心充滿善力。現代修行越來越契合「人間佛教」的精神,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強化我們的「善心所」。唯識學的十個「善心所」是修行的重要根本,最終導向解脫與菩提。然而,這些「善心所」如同種子,需要透過因緣與善知識的引導才能被開發與增長。因此,大家要常常回道場,親近善知識,讓「善心所」的力量逐漸壯大,在忙中找到正確的修行方向。

香港佛光道場監寺覺毓法師主法,開示懺悔法門的真義。(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誠心合十,觀想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監寺覺毓法師拈香禮佛。(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善信持手爐,恭敬禮拜大悲懺。(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香花迎,香花請」,信眾誠心奉上香花,禮敬諸佛菩薩。(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法會修持,實踐向觀音菩薩學習發十大願。(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繞佛通過身、口、意三業合一,與善法相應。(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大眾合十,觀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
監寺覺毓法師為信眾逐一甘露灌頂,讓信眾感受到大悲咒水的加持力量。(人間社記者周冠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