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靜心

最新報導

  • 【人間社記者區麗儀、陳郁芸香港報導】隨著清淨莊嚴的觀世音菩薩聖號,以及主法和尚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帶領60位佛光山法師步入壇場,一年一度萬眾期待的紅館三天大型弘法活動於4月2日展開,首場大悲懺法會,約5500善信參與。 住持永富法師於法會開始前說明懺儀,提醒大眾:禮拜大悲懺是愛護及尊重生命的表現,透過香讚表達一心皈命及堅定無畏的信心,「生命向上提升,需要調整身心,面向光明、樂觀及提起正念。對...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張錦美香港報導】3月27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香港佛光道場舉行觀音法會,近800名信眾跟隨法師們恭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住持永富法師感恩觀世音菩薩給予因緣共同修持,「希望大家透過《普門品》學習菩薩的平等柔軟心」。 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因緣深厚,示現千手千眼相,皆因「千處祈求千處應」。住持開示,觀世音菩薩「四十二手」所持法器法物,象徵以各類的法門,幫助有不同需要的人,令...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區麗儀香港報導】 紅館三皈五戒典禮4月4日舉行,香港佛光道場3月20日作最後一次的五戒綵排,約730多名戒子出席演練。住持永富法師開宗明義,「綵排是為了加強大家受五戒的觀念」。 新戒和複戒的戒子都需要清楚明白受五戒的意義,才能從中受益。住持強調「受戒目的是要讓所有的善根生長,決心得不退轉」,重點在於對生命質素的提升上,給予強大的力量,指出大家受戒,選擇了離苦得樂的積極方法。經典有...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 潘浩雲 香港報導】香港佛光道場於2016年3月13日下午舉行第二次的五戒演禮暨講習會,旨在闡釋佛教的基本概念、正確的五戒、持戒觀念和所持的心態,堅固戒子對受戒這個明智的人生選擇信心,近千名戒子出席。 住持永富法師開示,先以因緣法解說受戒的利益。接著解說,我們的身體沒有自性,而是由心力所引導;以牛車為比喻,車本身不會動的,而牛(心)牽引,車(身體)才能動。因此,我們的心是造業的根本,...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 關榮蓮 香港報導】3月9日(農曆二月初一)香港佛光道場舉行光明燈法會,逾300位信眾參與。 覺梵法師在法會後,為大眾開示人間佛教的精神。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和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便是人間佛教。 法師引述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近日的一則訪問內容:「佛教是包容性很強的宗教,人間佛教提倡的是『同體共生』概念──眾生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吳瑞英香港報導]「透過拜大悲懺把心調柔軟、善解人意、有同理心,這樣拜大悲懺就很有價值了。」香港佛光道場2016年3月6日大悲懺法會,逾1,100多名信眾參與,住持永富法師強調多聞薰習是學佛的最好方法。 住持於法會前開示,「壇場是修持的地方,平時進入大殿本來就要禁語。然而,不少人習慣散心雜話,參加法會不懂得收攝身心及觀照,更不會覺察其他人的需求,造成干擾」,因此有必要再三提點信徒。...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潘浩雲香港報導】三皈五戒典禮是佛光山紅館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香港佛光道場特意為超過三百位依止星雲大師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香港民眾舉辦仔細的系列課程,清晰闡釋其中的意義和應持的心態。 佛光山港澳區總住持永富法師解釋「皈」字中的「白」從字形上象徵了人生兩面:白即光明;而黑則是愚昧、黑暗。皈依佛、法、僧三寶即選擇面向光明,並在精神上向佛菩薩學習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其實指清...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戴少玲香港報導】佛光道場於2016年月2月28日舉辦丙申年第一場大悲懺法會,700餘信眾聚首一堂,在眾法師帶領下持咒禮懺,以精進的修持開面對的一年。 法會圓滿後,由覺梵法師向大眾分享即將來港演出的《悉達多太子傳》劇照,並娓娓道出此劇誕生的因緣及意義:本劇最特別的其中一點,便是編、導、演皆是一群信仰天主教的菲律賓本土青年!原來佛光山在菲律賓的弘法是始於南部宿霧的慈恩寺,當地信徒都是華僑...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 關榮蓮、陳柏姬 香港報導】「供養諸佛菩薩是為了累積我們成佛的資糧,要不慳吝,學習放下及喜捨。供養又以法供養為最第一」,香港佛光道場2016年2月21、22日舉辦一年一度的供佛齋天法會,住持永富法師教導信眾抱負正確的供養心態。法會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主法,大齋天儀式隆重,以香花及精緻的供菜設席供養三寶、廿四護法諸天及其隨從,接近二千名信眾參加。 2月21日晚灑淨 住持開...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張錦美香港報導】「就佛法而言,透過修持累積個人的善根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很重要」,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闡釋香港佛光道場舉行首次「佛光會新春修持團拜」的意義。是日2016年2月14日(農曆年初七),近500名佛光會員參加新春修持法會。 永富法師於法會前開示,指出培養善根的方法有很多種,從生活實踐的內容累積方法更為重要,因而特別選取誦讀《華嚴經》淨行品,「透過141則願文讓大家的心念...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