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

最新報導

  • 【人間社記者甘淑英香港報導】 7月7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培訓課程,妙岸法師主講「話說佛光義工」,95位義工出席。 妙岸法師講解義工與志工的意涵,「義工」是「義」不容辭的「工」作,有情有義、滿懷歡喜、心甘情願,以仁義的胸懷為大眾服務;而「志」工是以自己的志趣作為導向,當環境改變或遇到困難時就會有可能改變。 義工為大眾服務,應無所為而為,妙岸法師講述有規模地召集義工源於1989年在...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吳瑞英香港報導】 7月12日,香港佛光道場義工培訓課程「香港佛教史的認識」,覺梵法師聯同佛光會檀講師嚴崔常敏居士主講香港佛教的起源及佛光山道場在香港的發展,120名位義工出席。 從覺梵法師和嚴太的講述中,大家得知香港佛教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中國晉代杯渡禪師由金陵(南京)乘木杯來到香港,紀念禪師的杯渡寺(今日的青山禪院)及靈渡寺現今仍在新界屯門和元朗。清未戰前,中國大陸...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張錦美香港報導】  7月11日,香港佛光道場「中醫保健食療」義工培訓課程,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助教兼佛光青年團幹部呂國安中醫師講解日保健飲食之道,150位義工出席。 呂醫師指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養生為了延續法身慧命,借假修真,證悟菩提。中醫養生在於「治未病」,包括防病於未然和防病變。養生四大原則,「法天順地、形神共養、動靜結合、協調平衡」。養生方法因應時(四季)、地(南方...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婉文香港報導】 香港佛光道場2017年7月1日舉行義工迎新會,讓新加入的30位義工了解做義工的意義及常住具體的安排。  住持永富法師在歡迎新義工的開示中,殷切叮嚀大家要不忘初心,以歡喜心加入佛光義工團隊,發願在服務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及自我增值,令生命得以圓滿。住持強調,「當義工與大眾結緣,幫助自己累積福德資糧;更要明做義工是要求自己來學習、成長,改...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 吳瑞英 香港報道】 2016年1月15日,香港佛光道場進行歲末大掃除,近300名佛光義工參與,在法師們帶領下分工合作,一起為法身慧命之家除塵去垢。 住持永富法師開示,指出大掃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修行及成長好機會,教導大家清除外在污垢的同時,內心亦要把煩惱障礙去除。面對需要清理的物品,要視之為一尊一尊的佛菩薩,持莊嚴平等的心看待,自能生起恭敬心處理。環境清潔舒適,自己和來道場...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 張錦美香港報導】 為加強知賓服務的質素,香港佛光道場「國際禮儀培訓」於2017年1月9日增設「加強培訓班」,邵馨慧老師深入講解奉茶的方法,加強集訓24位知賓,在會議室和大客堂演練,學習在不同環境之下以最優雅的姿態和身體語言為賓客奉上香茶,展現高規格、重禮儀的待客之道。 邵老師不厭其詳重複示範奉茶、換茶、添茶的正確方式,學員不敢鬆懈,把握時間學習。演練中打翻杯子,弄濕地方,邵老師授以...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張錦美香港報導】 2017年1月8日,香港佛光道場知賓培訓課程第三天,邵馨慧老師以「學佛也可以很美麗」作為是日課程的主題,示範化妝和頭髮造型技巧、聲調演練,奉茶示範等,出席人數共114人。 住持永富法師開示,感謝邵老師遠道而來,短短三天的培訓,知賓表現已很有進步。「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邵老師指點了迷津,真正有本事就得靠知賓自己努力及用心,人前人後一如。住持期待是次首批接受特訓的...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陳郁芸香港報道】 2017年1月7日,香港佛光道場知賓培訓課程進入第二天,經過首天的學習,20名美術館義工、58名分會義工、17名青年團義工、69名櫃檯義工,共164人加入培訓課程,向邵馨慧老師學習服務禮儀,提升服務質素。 延續第一天的課程內容,邵老師重申知賓需具備形象之美、態度之美和服務之美。專業能於行住坐卧中展現,而衣飾外觀絕對不容忽視,邵老師就髮型髮飾、化妝、飾物搭配、...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蘇簡笑怡香港報導】 2017年1月6日,香港佛光道場誠邀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美姿美儀講師邵馨慧老師,為知賓義工進行為期三天密集式訓練。首天課程分為儀態之美、態度之美及行相之美三個環節,29位知賓師姐及獻供組的5位師姐和5位師兄參與學習。 覺勤法師介紹邵老師給大家認識,指出知賓是最前線的服務人員,首當其衝接引信眾及賓客,言行給人第一印象代表佛光山,因此重點培訓,勉勵大家把握因緣學... [更多內容]
  • 【人間社記者吳瑞英香港報道】 2016年12月30日,香港佛光道場「臘八送粥傳光明」説明會,接近230名義工出席。住持永富法師明言,內部要先達成共識,大家清楚明白派送臘八粥的意義及方法,以及具備參與的觀念。 義工們都是歡喜參與,住持期許大家要有理想和目標,指出「送粥饗眾肩負社會教育,走入社區,落實四給的精神」,讓社會大眾感受到在功利主義的社會中,仍有一群不求回報的人作出服務奉獻,透過...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