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玉教授: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 — 心得報告

王志慧 (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溫教授,第二次聽到他的講座,他溫暖誠懇的聲音最能打動我,上星期讓我充分體會到禪和生活的重要性和美好,我深深銘記。
  今天從溫教授的解說,我仿佛看到楊仁山居士正在營幕前閃亮登場🙏
  楊仁山居士(1837-1911)生在清末政治腐敗,後還經歷太平天國的戰亂時期,他沒法從科舉考試搏取功名,却因逢亂世而思考出宗教才是救天下蒼生心靈之本,1864年喪父養病期間,在看《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深深被佛法震憾,發願要光大佛教,挽救當時佛教在中土陷于命懸一綫的命運......!
  從楊居士發願要讓大家有經可讀,有像可拜,建立「金陵刻經處」開展刻經工作,刻經的過程真的很艱苦,還有爲佛教培養僧才的「祇洹精舍」和佛學研究會,他把一生貢獻給弘揚佛法,把佛教建基中土文化之中......這一切讓我非常感動,今天我能夠有經典可誦讀,有佛菩薩聖像可禮拜,能够聽經聞法,若無楊居士的發心,我等如何得蒙佛菩薩的加被、得蒙佛法的法益,如果失去佛法的滋養,我的人生將永遠陷于黑暗之中,因爲不懂修行,將永遠沉淪于苦海之中,永無生天之日!
  記得我初學佛的時候,已經有參與助印經典的功德,今後我對佛經多了一份感情之外,也要努力助印,把經典廣爲流布,盡我一分心力,讓佛教正法久住,讓更多衆生和我一起得蒙法益🙏菩提三分會——王志慧 

宋彥玲(中國連雲港東海)—都市佛學院

非常感謝溫教授今天的演講,以前只知道楊仁山菩薩刻印經典,今天真正瞭解了楊仁山菩薩。由于他的悲心,願心和忘我的精神,才使得印經事業得以流傳至今,我們今天才有這麽多的經典可讀,他的貢獻是無人可比的。
溫教授講楊仁山菩薩把他的債務分給了三個兒子,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債務,而是一個佛化家庭的義務,在傳承佛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每個人都要擔當起一份責任,讓孩子們都能行進在菩提大道上,聽了真的很感動,現在的社會哪有給兒女分債務的,都是給兒女💰 ,這是多麽智慧的理念,多麽明理的一個父親啊,續佛慧命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責任,他把這種責任傳給了家人,偉大的父親,使人感動。
今天通過講座真正瞭解了每部經典都來之不易,每一部經典的背後都站著一代或幾代人的辛苦付出,所以要珍惜經典,愛護經典,保護經典。
溫教授說我們此生要做一個有光的人,不能總是借光。語意深遠。
末學合十感恩溫教授的精彩演講和很多的智慧語!感恩總住持!感恩常住和爲承辦這次講座所付出的所有法師和菩薩們!感恩! 

陳姍(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溫金玉教授在上周日再次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專題講座,生動地講述了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像是受到了一場歷史的洗禮。
以前學習歷史,只知道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場農民運動,卻又怎麼能聯想到太平天國運動對佛教產生了近乎毀滅性的影響。
溫教授介紹仁山先生是第一批真正走出去看世界的人物,他看到當時的中國缺乏的是精神的支撐,是弘傳宗教的人士。而佛教的濟世思想,正是能夠喚起民眾自覺意識的宗教。所以要讓正法回歸人間,讓佛經重現世間。大眾對佛教排斥是因為不瞭解,只有理解才不會產生誤解。經典正是溝通大眾的橋樑,讓大眾領會佛法的精神。他創辦金陵刻經處,以弘法布教為目標,印製的經典更加易讀且清晰的呈現,對刻印經籍嚴格簡擇,保證了佛教正法的弘揚;創辦祗洹精舍,提倡新式的僧教育,成為佛教界人材薈萃之地。我們閱讀經典,學習經典,卻未必能夠體會到經典的流傳, 宗教的弘揚和傳承,是需要前人付出多少的努力和堅持。
溫教授說,仁山先生是一個自帶光芒的人,他選擇在亂世中排除萬難,弘揚正法, 喚醒人心,以流通佛經,普濟眾生為志,擇一事,事一生,這樣的願力、付出和堅持讓人感動讚歎,他自然應該是一個溫暖而又自帶光芒的人。
溫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是很值得重複溫習的講座。感恩溫教授的分享。 

孫海明(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這次溫教授為大眾帶來的精彩講座,帶我們走近楊仁山居士的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他的故事啟發今天的我們,珍惜法身慧命,珍惜遇到的正法,不僅僅是信奉受行,還要試著去讓佛法弘揚。即使力量有限,也要盡力而為。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從楊仁山居士身上,學習承擔力,學習他的宗教情操,亂世之中,矢志不渝,刻經印經,喚醒世人。同理,我們今天同樣處在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和平年代也有激蕩的風雲,同為佛弟子,為啥楊仁山居士能夠有大悲心,悲憫濟世,而我們不能?想想甚為慚愧,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豈有袖手旁觀之理?古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自私冷漠,今天這個正法住世的時代,我們再也不忍眾生受苦受難,給這個世界多些溫暖,多些呵護!戰爭、疫病、人我敵對等惡業,造就了更多的對立和痛苦,有白骨堆滿的屍體,有歇斯底里的哀嚎、有互相廝打的仇恨、有迷惘失落的無助,無不喚醒我們佛弟子要起大悲心,直下承擔,立足當下,行菩薩道!大環境的再怎麼不好,都終將過去。眾生的共業所成,還需從眾生所行去解救。深信業力不敵佛力,從廣結善緣中,改善這個世界,一起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人人行三好,逆境變順境,世界更美好。加油! 

李奕真(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下午關於楊仁山居士生命歷程的講座讓我大受震撼,居士的生平經歷以及發願決心實屬不易,都說時勢造英雄,前有太平天國對寺院文廟宗祠等的燒毀破壞,後有西方列強的大肆侵略,影響了楊仁山居士等一代原來可以通過科考博取功名入仕報國的莘莘學子,讓他們開始深思何為真正的救國強國之路。“中學西學”兼通的楊仁山居士可謂佛緣深厚,以《大乘起信論》開啟佛法學習後,不斷研讀收集思考,進而提出“泰西各國振興之法,約有兩端。一曰通商,二曰傳教。”在當時內憂外患的亂世背景下,楊仁山居士堅持45年的刻經弘法直至離世,給後人留下無數佛教法寶,推動近現代中國佛教的全面復興,寥寥幾筆概括,卻深受感動。我們現在能身處和平安然學習佛法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是多少先人的犧牲奉獻無私付出才得來的,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學習呢?阿彌陀佛!

楊秀清(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感恩溫教授的精彩講座:楊仁山居土的生命歷程,給我們上了一堂精彩又感動的歷史課,而瞭解楊居土為了光大佛法,普濟眾生、歷盡艱辛成立了(金陵刻經處)而刻經廣傳。而最深刻的是他並沒有把財產留給子孫後代,而是把所有的財力,精力用在刻經弘法上,把責任留給後代,光榮使命傳承佛法,他為法無我的精神亦深深影響子孫後代!佛法經歷時代變遷和風風雨雨、大大小小的法難,至今能保存下來,來之不易啊!楊居士和許多高僧大德用畢生生命護持佛法,功不唐捐,流芳百世實在令人感動!
  聽了溫教授的兩埸精彩講座,獲益良多!溫教授也正如楊居土般發光與熱利益眾生,身體力行為續慧命無私的法、財佈施,令更多菩提種子茁壯成長!感恩,感動!
  「佛法難聞今己聞」感恩今生有幸成為星雲大師的佛弟子,跟對了團隊!反思自己能為佛教做些什麼呢?唯有珍惜當下學習佛法的因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星雲大師的「三好四給」實踐在生活去廣結善緣去利益眾生,我願做一根蠟燭,照亮身邊人,光光相照、佛法傳承、福滿人間! 

葛莉仙(中國)—香港維摩書院

【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自帶光芒的人在溫教授的故事中看到了楊仁山居士的一個立體的人生,他的“擇一事,事一生”的堅守,讓他成爲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樞紐人物,爲中國佛學重昌關係最巨之一人。在佛教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一次重大“法難”,佛教成爲專爲“死人服務的宗教”,失去了化世導俗的教化功能,法燈黯淡。楊仁山居士意識到“佛典”的重要意義,在這特定的歷史時期,他毅然决然地選擇了讓正法回歸人間,讓佛經重現世面,刻經就成爲他生命中的唯一選擇。
願力:楊仁山居士他是用願力行菩薩道爲職志。所謂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喜舍:除了自己舍宅投身刻經,還把債務作爲遺産傳承給兒子,意涵是傳承對佛教對社會的責任和菩薩精神,這是多大的智慧啊。
正法久住,是從佛陀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所有護法者的一個心願,法是一切的核心,是佛教的靈魂所在。今天內地佛教界依然是經懺盛行,弘揚正法實是承重道遠,今由楊仁山居士的光芒照耀,我們自當傳承他的菩薩精神,做自發光而不是借光的人。 

馮漢倫(香港)—都市佛學院

慚愧,敬佩,感恩。
作為初學者,起初看到本週題目標題是一位居士生命歷程,心想有點奇怪,覺得為什麼有人物的歷史科呢?還是一名居士,沒用心聽了5分鐘就有其他事要做暫停了觀看直播。
晚上再想,一定有理由佛光講堂與教授選這話題的,還要說2個多小時,聽一聽有什麼特別能受益。一邊聽,一邊覺得自己是愚癡眾生,
在題目上起了分別的念頭.... 慚愧敬佩及感恩 楊仁山 大德居士 以生命去
護持正法,流傳正法,弘揚正法
頂禮 菩薩 感恩感謝 溫教授及佛光道場安排有關直播以及放在YouTube 給有緣人能後續觀看。 現在 聽經聞法 以及 活在便捷生活沒戰亂的地方時空, 看似理所當然,唾手可得,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能聽經聞法,就有外送來“飯來張口”....
這些其實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慈悲,過去現在無數菩薩及衆生,以願力實行以生命種下的因,而看到的果,讓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教能聞能看。 聆聽講座後的感受是
學佛除了修慧,還需要多點布施去報這一切無量“眾生恩”,慚愧感恩,合十 

吳志勇(香港)

聽溫教授是次的講演,真如品嘗一頓百味的「中國近代思想史」,在約170張講義中,歷史文獻、名人語錄、高僧傳記以及相片圖像等等,旁徵博引,資料來源廣泛而珍貴。在在看到溫教授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精神。他談吐溫文儒雅,演說鏗鏘有力,激勵人心,令後學有所思索。下課後,我又再把講議從頭看過一次,仿佛與教授回到清末民初,政局與佛教經歷盛衰的節點,時而痛心疾首,時而壯志淩雲!
溫教授說楊老有一個夢,就是「弘揚佛法,振興中華」。以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濟世利民,拯救國家于衰毀之時。百年以後的今天,一如楊老所說,國家已能與歐美諸國並駕齊驅。此時此刻的佛教徒,該當如何?
溫教授以實踐人間佛教的行者叮嚀我們,應感念先賢篳路藍縷復興佛教事業,使經典流通續佛慧命;寄語我們應效法先賢恪守本分,以願力改變業力,以喜捨啓發孩子,用堅持盡一分之力。
教授在問題環節中,更具體的勉勵我們應以身作則,先要自己行「三好」,再而影響身邊的人「行三好」;以生命影響生命,實踐「人人行三好」,建立和樂安居的社會。 

邱旻誼(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感謝溫金玉教授的演講,題目是楊仁山居士以一生宏揚佛法的傳奇。深深折服于這位大德對推廣佛法教育的不遺餘力,創辦刻經處、尋經、辦學、做研究,事事親力親為。他把佛學從佛教中抽取,使佛的精神由原來隱居修行唯出家人方能接觸普及到在家人中,讓佛的精神得以升華、超越宗教,既是信仰,也是學問,讓更多人能聽聞佛法,受益于佛法僧三寶。這般不分僧俗、不分宗派的大氣度、貫通中西的先見之明,實在是難得。
想到自己最初親近善知識就是在讀書的時候,忽然感悟,若非先祖大德對佛法傳承的堅韌精神及其創新思維,自己未必就得著這個機會去學佛,仿佛也與數百年前的祖師大德有了心心相印的連繫。最動人之處莫過於楊居士所立遺囑,經版與他宛然一體,他死後葬於金陵刻經處,把畢生家業視爲公業,徒留債務給兒女,這種承擔雖超乎常人理解,但我深信楊居士是樂在其中甚至不視爲奉獻的,這是一代宗師的承擔。我們當中未必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但也應視之爲目標,時時感念今日所得經典教義之不易,幷在生活中實踐自助助人,做好佛弟子的本分。 

陳楓瑩(汕頭)—香港佛教學院 

非常感謝溫教授為我們系統介紹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雖然一直生活在內地,卻並不認識這位近代佛教復興之父,感謝教授開設這場講座,讓我們深入了解這位大居士,聽完非常的感動,獲益匪淺。最受感動的有以下幾點:
楊仁山居士剛接觸佛教的經典,便非常歡喜、廢寢忘食學習,這也讓我想到虛雲大師也是一樣的情況。大德們對於佛教能深有體悟,也是不無道理的,雖然我也很喜歡經典,但是要學習的時候,還是很容易懈怠放逸,仁山居士即使一邊工作,下班也是精進修學佛法,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莫要浪費時間在刷手機、沉迷於各種外在的享受中。
仁山居士的取捨,也讓我非常感動。他非常清楚明白自己的志向,也清楚明白自己的責任,所以雖想出家卻為了照顧家人而放棄,雖熱愛科研卻因為印經事業而放棄,這是需要多麼大的慈心悲願,才能做到呀。
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很多人會因為社會凋敝而怨天尤人、灰心喪氣,或者只求自己安穩度過即可,但是仁山居士卻不同,他“奮起於末法中”,他很有智慧,能看清社會問題,更能找到出路,他也難行能行,將印經、弘法事業不斷推進,能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而不是一切等到所有準備都做好了才開始,他將畢生心血投入到印經事業、弘法事業中,對於後學寄予厚望,才開創出近代佛法大發展的局面,也喚醒了無數的精英為社會的進步奔走奉獻。他沒有因為時代的沉淪而沉淪,而是從中奮起,發光發熱,照亮更多的人。今日的我們,能有福報報讀佛教學院,能從這麼多師父及老師身上學習正法、結交良師益友,也有教授這樣為我們授課還將授課酬金捐獻出來支持道場教育的大德在身邊鼓勵我們、為我們樹立榜樣,我們更要發心發願,精進學習佛法,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即使力量有限,也應該廣結善緣,而不是跟隨業力習氣、沉溺與世俗的享受之中。 

蕭婉欣(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溫教授把楊居士弘法利生的整個人生歷史活現在我們眼前。我非常佩服楊居士對推動中國佛教的那份堅持,面對當時中國的內憂外患和傳統佛教的消極思想,仍不屈不撓地要弘揚正統的佛教,這絕對不是隨便說說便可以做到。楊居士當時大可以跟着時代洪流,在朝廷謀份差事,平穩度過一生,但他卻選擇要傳承佛教,普及民眾,不管搜羅佛典到流通宣揚這條路有多難行,他都發願要好好做弘法事業,這真讓我明白「願力有多大,力量便有多大」這個道理,願力是可以改變人生的!

楊仁山居士的一生教會我一個在家居士應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命,如何以「悲智願行」去做一個菩薩。我看到楊居士有觀世音菩薩的「悲」,他時時刻刻顧念他人,記掛國家民眾的苦難,體念國家當前的危急;他有着過人的「智慧」,精通天文科學, 亦善於佛學;他有無比的「願力」,即使當時推動正統佛教,搜羅佛典和培育人才出現種種壓力和財困,他都沒有放棄的念頭,更給予他動力,在自己宅院建刻經處。他又不忘培育人才,創立祇洹精舍,可見他的「行動」與大行普賢菩薩一樣。

溫教授的講座不但讓我們認識楊仁山居士,更讓我具體了解到什麼是「悲智願行」的菩薩,楊居士正是我們的榜樣。 

鄭暉莉(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謝謝溫金玉教授在“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的用心講解。讓我能很有時代背景感,從楊仁山居士父輩開始到居士晚年,熟知楊仁山居士是如何與佛教結緣, 如何能有人脈和學識可以傳播佛教到各個社會層級當中。楊仁山居士的一生環環相扣,講解得精彩入勝。
回顧大德的一生,讓我想更加用心珍惜每段光陰,走好自己的一生。我生活的時代環境比楊仁山居士好得太多了。但是,也因為這樣的環境,能夠觸及的資源,容易忘記經典的來之不易,不容易升起珍惜的心。所以,自己應該要謹記這些歷史,記得自己能夠接觸經典的來之不易。也謝謝先輩對佛教的付出。 

周子賢(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這個講座主要談晚清至民國楊仁山居士對佛法的貢獻,他如何支持佛經的刻印和建立佛教學堂培養居士和僧人對佛學的認識。

晚清佛學衰微,有影響力的高僧不多。而且太平天國大規模破壞寺廟,燒毀經書,令佛法難以流傳。僧人多不識佛法,只懂超度法事以謀生計。楊仁山居士讀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後,大為感動、十分著迷,希望佛法長住人心。他四處搜集佛教經本,設刻經處,使天下人常有經書可讀,重新確立佛教經典權威。這種讀經後大受感動的經歷,我也曾有過,所以讀經要認真,經義要進入心靈,在生命中實踐。

他又建立佛教學堂傳講佛法,令社會大眾可以得智慧、法喜,掃除過往因佛教衰敗而有的不好印象,真正理解佛教的本質和意義。佛教學堂也令僧人有經律和經義的裝備,使佛教的實踐、弘法有堅實的基礎。

一個宗教的興盛和衰敗,很大程度在於其信徒有多看重其義理。如果信徒不勤於研讀經 書,就不知如何行法、弘法,思想和行為沒有可靠的標準和目的,生命與普通人無異,便會流於世俗化。經書就是生命的養份,沒有經書滋養心靈,信徒的生命就永不能長大成 熟。

經書難得,我們現在有經書可讀,有老師教導佛法,都有賴前人千辛萬苦不計付出旳貢獻。所以我們務要珍惜學習佛法的機會。 

李翹欣(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謝謝溫教授詳細分享了楊仁山居士的背景,歷史背景生於在戰爭和政治的背景,使佛教面臨著失傳,. 過程和之後成立了刻金陵刻經處,當中也刻了不同的經典, 另外,也成立了佛教學堂及祇園精舍,之後也成立了佛教研究會, 使我體會到傳教的不容易及更加會尊重經典。 另外從講座中提到楊仁山居士, 只是希望世人可了解佛教和經典可流傳下來, 也體會到發願的重要性,雖然之後仍遇到點困難和挫折, 但因有其他人的幫助, 使金陵刻經處可繼續傳承下來。而且, 希望疫情過去後,可以到南京參觀更加了解刻經的過程。這些事蹟都使我很感動。

李慧齡(澳洲)—佛光香港書院

溫教授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掦仁山居士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對佛教的一切偉大的貢獻。
揚居士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刊印無數的佛經。他推進了近代佛教教育事業,為佛教培養了許多卓越人才,促成了中國佛教的復興。
感覺揚居士在那個年代(清末)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佛教」,時時刻刻抱著「佛教靠我」的信心和理念, 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勇於擔當。
聽了以上講座后, 更深一層的領悟到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𥚃說的一句話 —- “今後的佛教全靠我們所有的僧信四眾,共同發心盡力”。
之前從未聽說過揚仁山居士,真的很感恩溫教授的分享。 

劉淑霞(香港)—佛光香港書院

對於今次溫教授所講解之人物:楊仁山居士,後學孤陃寡聞以往並未聽聞,但在此講座後得知他一生對於佛教之貢獻及堅持,著實恭敬不巳,因為楊居士有著非凡之視野及遠見,改變了當代漢傅佛教之歷史流傳,給中國佛教翻轉的曙光,所以形容他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實在當之無愧! 其中對於溫教授引述一句 「一燈能除千年暗」特別有感覺,這代表背後所發心之願力及能量是何奇強大,當中亦包含了無私的奉獻及對於自己認為正念正向的堅持,提醒我們每位學佛之人如果已經找到正向之路便應該專注堅定地行下去,佛陀會似明燈一樣沿途給我們啟示和引導。

袁琴(香港)—佛光香港書院

星雲大師曾經說:「仁山奮起於末法蒼茫,宗風歇絕的時代,以身任道,革新
佛教教育,培育佛教人才,開啟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佛教因此逐漸復興。」教授言:「楊居士學問博而德行高,念天下,念蒼生是其初心。」
人間佛教的行者,感謝教授實在用心精彩的講解。願善緣永續,它日能再聆聽講座。 

杜鈞兒(香港)佛光香港書院

溫教授為我們很詳細地分析著楊仁山居士的一生是如何在流通經典、振興佛教、培育佛種子上不遺餘力的付出貢獻,佛教更曾一度陷於僧種滅絕的危機,幸得過往這些大德全力以赴的護持三寶開山劈石,今日我們才可這麼輕易的聽經聞法。 教授更藉由楊居士的以身作則實踐大乘精神來啟發我們也跟著發心續佛慧命,效法這些大德的無私奉獻及勇於承擔,把佛法弘傅下去,很感恩溫教授這麼精彩的演講及用心。

梁詩雅(香港)佛光香港書院

這星期温教授為我們介紹一位對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重要人物-楊仁山居士。楊居士出生在清末,因祖父和父親都是科舉出身,楊居士不願為官,卻因讀了《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而深信佛教。楊早士有感中土佛教經典不足,從日本蒐集佛經,並在南京故居設立刻經處、祇園精舍,為佛教培養人才,避免了佛教在中國的斷層。
刻經處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文化大革命,到現在還保存十多萬塊刻經板,後經已移居美國的孫女請求及中國的趙居士幫忙,刻經處才得以復興且運作至今。
楊仁山居士有中國佛教之父的美譽,因為楊居士式微的佛教才得以在中國延續至今。講座前還不認識楊居士,不知道佛教有這麼一位舉足輕重的菩薩,清末中國正經歷朝政不穩、列強入侵的動盪時代,楊居士還能傾一己之力外求佛經,建刻經處和佛學院,為佛教在中國持續發展奠下基礎。佛陀的教化從二千多年前傳到現在是有賴各祖師大德不忍聖教衰的願心,於他們身上都體證到「無我」,住持常說發願很重要,發願的力量不可少,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可以發願,温教授的講座讓我深感願力外還得加上行動力,像楊居士盡心盡力的為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才讓我們今天有因緣得聞正法。 

葉青青(台灣)香港維摩書院

此次介紹楊仁山居士的一生,雖然,我沒閱讀過相關的文章,也是因此一專題而認識。
我很感佩楊仁山居士,為了佛教的法脈,在當時的大時代的洪流中,無非是一股清流,為了佛法的興盛,不問結果,不斷地付出自己的力量,只為了佛法的延續,他的精神,讓我由衷地佩服。
就好像我們家的住持,無時無刻都心繫著佛教事業的推展,分分秒秒從未曾停歇,身爲妹妹的我,很是佩服。也感覺自己很慚愧,在佛法的學習上,要更加努力才行。 

孫偵董(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這週溫金玉教授的講座與上週同樣精彩。此前我對楊仁山居士的了解非常有限,只在一些學術論文中模糊認識到金陵刻經處非常具有代表性,就像我對唐代譯經、宋代刻經事業也都只是停留在膚淺的印象,並不能對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和事有沉浸式的體會。溫教授用短短兩個小時的講座,就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楊仁山居士所處佛教衰微的時代,為楊仁山居士拯救聖教的豐功偉績所震撼。楊居士是天生的聖人,從孩時起就不敷衍這一期生命交給他的任務,而立之年知進退、善取捨,直下承擔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捨小家之利成就眾生之大事。我作為一位母親,也被楊仁山居士教育子女的方式深深觸動,不給一分一毫,卻讓孩子承擔刻經事業的債務,道是無情卻有情,楊家超凡入聖的精神與氣魄令人讚歎。

溫教授在為我們啟示楊仁山居士的「堅持」精神時,引用了鄭板橋《竹石》一詩,恰好前幾日我也曾心心念念這首詩,深感人生道路上,堅持的意志至為關鍵,當下心上有種不可思議的觸動,晚上便試著臨摹一幅,以作紀念。 

何玉玲(台灣)香港維摩書院

聽聞溫教授的講述, “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 楊居士緣起,讀了“大乘起信論” 種下了深厚的佛教因緣, 初心認為” 堅信宗教淵源, 以為末法世界, 全賴流通經典, 普濟眾生.” 所以設立金陵刻經處, 深入刻板印刷45年間, 共流通經籍約2000 卷, 計100餘萬冊, 流通佛像10萬餘張. 為近代佛教的復興奠定了文獻資料基礎,
1894年楊居士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共同翻譯(大乘起信論)為英文在英國出版流通, 介紹佛教於西歐, 成為日後佛法弘揚於西方之先聲.

楊居士的分家筆據, 更是令人動容, 雖說是帳務留給3個兒子, 反思其意是給子孫種下福田的因緣, 他的遺願:經版所在, 即我所在, 大量的經典存世, 義學振興, 正法永住. 在在處處體現佛陀的教義, 無我, 利他的傳世楷模. 何其有幸經由溫教授的宣說, 讓我們認識了楊居士, 更體會到每本經書來之不易, 感念他對佛教的付出一生, 必須更加的珍惜每個學習的當下, 愛護經典.

感恩香港佛光道場總住持和法師們辛勞的規劃, 這一系列的講座, 藉由參與了佛學課程, 開啟我生命的另一扇窗, 讓我有機會, 學習認識自己覺知每個起心動念, 努力讓生活處在安然的狀態,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更感謝大師創建佛光山, 因為有您, 我們悠遊在佛法大海中, 聆聽法師們細心教誨. 唯有發願弘揚佛法, 護持佛教, 以報師恩. 阿彌陀佛 !  

劉詠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講座 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楊仁山居士,沒有居士,今天我也不可能學習佛法,我非常愕然,原來佛教竟然曾經去到一個專爲死人服務的宗教,偌大寺院內沒人能寫百字書信的人,南無阿彌陀可以解讀成南面沒有阿彌陀佛,真的很悲哀,但我能夠感受悲哀,是因為我聽聞正法,有正確觀念,這一切都因為楊仁山居士的願力,復興佛教,佛法得以流傳,我雖不是出家人,也不能做一個如此的出家人,生命影響生命,我要裝備好自己,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
溫教授不但簡單而詳盡說明瞭楊仁山居士的一生,更重要説明瞭透過楊仁山居士的事跡,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從楊居士身上學不但學到願心願力,在世界各地收集經典,一生經營刻經,讓佛經流通廣傳,喜捨,把自己所住的房屋用作刻經處及將自己收入也用來營運刻經,堅持,任何困難也不放棄復興佛教,做事要有取捨,放下我執,生命有限,用有限生命去追尋無限意義,記得星雲大師的一本書中,他問自己能為佛教做什麼,我也問自己能佛教做什麼,我沒有慧根,但可以學會跟,一滴水的這個小我,可以放入大海,無限為眾生服務。 

吳瑞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人間佛教生命應用系列講座,本週再度禮請到溫金玉教授主講:「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講座歷時兩個半小時,楊教授敘述內容字字鏗鏘,引述詳盡事例,連同歷史性的照片,精闢的講義,讓末學摒息緊貼聆聽,就如同在看一部電影。溫教授把楊仁山居士,一生堅定護佛道的過程,好學廣參,超然名利等,都足為後人學習的精神,全部呈現在眼前,讓人感動。
從溫教授講述開始,印象深刻和啓發的是:
一. 楊仁山居士的人格特質,是一個自帶光芒的人,具大悲心,以天下為己任,把光芒也照亮別人。一心為法,不忘初心。
二. 楊居士的堅持態度,為求大眾易於獲得經典,雖然刻經雕佛像經費用都是隨募隨刻,但他說「吾在世一分時,當於佛法盡一分之力。」堅持弘法事業要永續傳承為己任。星雲大師也說:「如果沒有楊仁山,佛教可以說已經斷層,由於他的維護佛教,接上了傳統歷史文化,因此稱他為菩薩。」可見楊居士的偉大胸襟。
如今其所建立的金陵刻經處,薪火相傳到了第八代傳人,把雕刻工藝能百年傳承,背後是一股願力,末學在此向他們致敬。
三. 辦學育人,傳燈續焰,目的是為後學者培育優良佛種子。
溫教授寄語我等學院、書院的同學,都是未來續佛慧命的最佳「種子選手」。以「一滴水的故事」寓意,要把有限的小我,投入無限的為眾生服務,就是生命的意義。真讓末學值得省思:要把所學分享給有緣人,盡己一分綿力,把佛法弘揚出去。不要辜負大師辦教育的理念、和常住提供給我們的學習因緣,要珍惜和善用。
溫教授所講內容無比豐富,末學謹此三點與大家分享。
感念溫教授在總結時說:「靈山未散、善緣永續。」末學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溫教授再度蒞臨講座為我們賜教。兩場的講座,讓心田灌溉,滋養諸善根,如沐春風,充滿感恩和法喜。 

徐潔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金玉教授今天主講的題目是《奮起沒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
講者把有《佛教復興之父》之稱-《楊仁山居士》,將其一生致力為中國佛教於衰敗之途作中興功臣的歷史,描述得絲絲入扣。當教授列舉出楊居士一些生平事蹟時,只是用了輕描淡寫的方式來道出他所面對事情處理方法及態度,不但使主角演譯更傳神;也彰顯了這位歷史人物豪爽性格及知識淵博。當佛教已到危急存亡之秋,楊居士卻不辭勞苦致力於佛教文化復興的事業時,例如:於晚清和民國期間創辦《金陵刻經處》從事佛經印刷與流通。當溫教授闡述時,除了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切入、並加插入了一些資料性圖片及當時歷史名人物對楊居士評價,不但令人物形象鮮明;更觸發我們感染力,讓我們彷如穿越時空一一遊歷這位歷史人物功蹟。
最令人觸動是溫教授在《楊居士的生命啟示錄》中除了提出發願、喜捨和堅持精神重要性、更從楊居士在處理家庭關係中,啟發我們現今作為人家的父母、丈夫、妻子和子女應具備正知正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溫金玉教授不但佛學造詣精深、致力推動佛學文化研究、更是一位身體力行人間佛教菩薩行者。 

曾淑敏(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以往曾聽聞過楊居士的名字,但不知他原來是民國佛教中興的關鍵人物,佛教因而逐漸復興,對佛教有著很大的貢獻。

以當時的環境,楊居士最令人感動便是在自家宅院設立金陵刻經處,發大願心廣大流傳經典,讓法寶流通。並且在革新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及研讀佛學風氣等等,發揮護教精神,令佛教才不會引致斷層,能夠發展到現在。因此,我們真是要感恩這位菩薩,更要好好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佛教經典書籍。

聆聽兩次溫教授的講座,內容非常精采豐富,讓我們獲益良多。溫教授不僅是位態度認真及學識淵博的學者,更是一位人間佛教行者,實在令人感動,是我們應該跟隨學習的善知識。 

李時枚(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在香港佛光道場法師們的精心安排下,第二次聽溫教授講座,上星期日聽課後,預告說這星期天又有溫教授的課,可以說是非常期盼,聽完講座後,果然又是那麼歡喜滿滿,如同飲了一杯春茶,回甘繞滿心田。弟子才學疏淺,通過溫教授的講座,才知道有楊仁山居士這麼傳奇的人物,真是了不起居士,“擇一事,事一生的堅守”楊居士用這樣的生命格言,在那個風雨飄搖,佛法末落的時期,用盡自身所有的光,創辦了(金陵刻經處),他像一個佛燈菩薩,用微弱的燈光守護著佛典,同時在機緣巧合下也帶領有緣人一起來守護,用一生的豎守護著經版,正是因為這種堅守,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護住佛光的火鐘,我們才能有緣閱讀這麼多保存下來的經書。
而今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太平時代,機緣巧合之下又能在香港佛光道場聽經聞法 ,正是因為有楊仁山居士、星雲大和尚、永富法師、、、等等太多太多的這種自帶光芒的高僧大德,用他們的光照亮、並指引著我們前行。感恩佛光普照,指引著我,給予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勇氣與智慧,願點亮心燈一盞,做個明心觀心之人。感恩! 

林燕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
很感恩溫教授介紹了一眾晚清的佛門居士、高僧大德的事跡,特別是楊仁山這位大菩薩;在前清佛學極度衰微之際,他極力撐起佛教,楊居士不但精通佛學、流通經典,他以45年共流通經籍約2千卷,計100餘萬冊,佛像10萬餘張,更去體究佛法真義,令大眾得法益、沾法喜、振興佛教,令眾生有經可讀、有佛可供。真正成了中國佛教存亡的轉捩點,如果沒有他,中國佛教可能已經斷層了。他的一輩子以念佛往生為正宗,弘法利生為助緣,一生以佛學為依歸;令人最感動是他把刻經處的債務留給三個兒子,意願是把功德傳給家人,把子孫引領到菩薩道上,聽到這裡不禁眼泛淚光!
再次感恩溫教授的介紹和講解,因為你、我才知道佛門有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也感恩溫教授的法佈施和身教佈施,希望不久的將來再次聽到教授的講座! 

王楚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教授今天的講座,介紹清末居士楊仁山的生平傳奇。
少年的他,眼見國家腐敗,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在心灰之下,轉念對大乘佛法生起了信心,成為近佛教起死回生的樞紐人物,近代復興佛教之父。在末法蒼涼之秋,能出現對佛有貢獻的偉人。真感恩楊仁山對佛教的願力、喜舍和堅持的心,使佛教流轉廣結善緣。 

王玉玲(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胡適之先生有一句名言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相信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機會都能用得上。

我們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會面對不同的考驗和挑戰,要克服遇到的問題我們應該勇於嘗試,尋找解決的方法。我們不要只想生活在既定的框架和舒服圈裏;這樣會讓我們不進則退,失去競爭能力,當遇到好的機會的時候,要把握當下,不要逃避失敗,勇於嘗試,不斷的正面思考,才會有突破和進步;若只是原地踏步,就會錯失成長、成功的機會。

在學佛的路上,我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學習建立正知正見,遇到困難的時候,它可以引導我用正確的觀念去冷靜思考,客觀的去判斷事情的對和錯,而不是盲目的橫沖直撞,只顧著和人爭辯自己是對的,只要在錯誤中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人的潛力無窮,只要肯努力,只要勇於嘗試,就有成功的希望。面對失敗,要排除沒可能做不到的心理障礙,要有別人能,我也能的信念,有決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就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王玉芬(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的人間佛教講座主題是「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 – 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 經過溫金玉教授的詳細介紹下認識了主題人物:楊居士。他出生於書香之家,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的薰陶下學識廣博,因父親為官,也累積了一定的人脈關係。 他亦有經歷過戰爭年代,從中漸漸地將心思轉入對人生與社會的思索,向人心探求。 在閱讀<大乘起信論>後對佛教生了信心以及醉心研究和發願推廣佛法。 溫居士的人生經歷使我想起「緣起法」,他憑藉因緣的和合得以接觸,鑽研以及推廣佛經典,再加上輔助的條件包括家庭背景、學識、人脈等除了在中國不辭勞苦的弘法外,更推廣至海外國家。

令我甚為感動的是他不但自己盡心盡力在弘法事業上,更很有心思的地將工作承傳給孩子們,包括還債的責任。我認為溫居士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在表面上好像是把債務擔子留下給兒子們,我想他是讓後代負上承傳的責任。

我非常感恩有溫居士以及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士在民間與僧團大德的堅持下保存和弘揚佛教,使我們現在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佛法,很幸福和要把握住。 如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中所說:「受社會教育,為一己之謀生;受佛教教育,為眾生之化導。」
 

袁綺玲(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下午聽溫金玉教授講述楊仁山居士的生命瀝程,最讓我感動是楊居士的大願力和堅持,不被外界條件所動搖,堅持自己的理念和理想,幾代人都在為刻經奉獻。印象最深刻是楊仁山居士居然把所有錢財捐贈刻經事業,而債務分給三個兒子,世俗人一般都會為了爭奪家產而反目成仇,六親不認,老死不相往來,楊仁山居士的義舉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種情懷這種抱負,對佛教的貢獻,值得後人歌頌和敬佩。

鄧晃香(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感謝溫金玉教授《奮起於末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的精彩講座,感謝教授無私奉獻了兩個精心的講座。法佈施讓我法益增上,讓我懂得菩提路上要做像楊仁山居士那樣的菩薩。我們不能只是按時變老,卻沒有如約變好,即使沒有“慧根”,也要“會跟”。
楊仁山是清末一個居士,卻被譽為近代佛教復興之父。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一個居士可以像他這樣引領一個時代。星雲大師評價說:“仁山奮起於末法蒼茫、宗風歌絕的時代,以身任道,革新佛教教育,培育佛教人才,開啟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佛教因此而逐漸復興。星雲大師2016年在金陵刻經處150周年慶典上評價說:假如沒有楊仁山,佛教可以說已經斷層;由於楊仁山一再維護佛教,接上了傳統歷史文化,才能發展到現在。因此,我在致詞的時候,就稱他為「菩薩」。
我們要學習楊仁山居士“奉獻”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勇於擔當,把握因緣,此生要做一個有光的人,不能總是“借光”。要像楊仁山做一個自帶光芒的人,更進一步成為自帶佛光的人。
我的啟發是:人的生命價值,不在於社會地位及成就的高低,而在於生命有沒有全力以赴。教授說善緣相聚,透過善的講座,培養善根,希望能做一個續佛慧命的最佳“種子選手”。讓善緣永續。 

鄧淑芬(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奮起於未法蒼涼之秋~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講座:
感謝住持!感謝教授悉心的精彩講座!
講座啟發:
在中國佛教史上,楊仁山是清未一一位居士,使佛教復興的関鍵人物引領一個時代!楊居士發了堅定的大悲願,行菩蕯道,弘法利生,革新佛教教育,創辦”祇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開啟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太平軍毀寺廟…文化毀滅(重大法難),楊居士深感痛惜,也恐怕佛法難聞,認為當此未法時代,只有廣為流通佛教経典,才能光大佛法,普濟眾生,為了刻印經籍,保證佛教正法弘揚,流布経教廣大流傳,便創辧”金陵刻經處”,巳成為世界佛經出版中心,薪火相傳後世至今第八代傳人了⋯!

從這可見,楊居士也是有君子以天下為巳任的情懐⋯⋯不為聞名利養所動搖,一位通達明理有志向有責任不忘初心的人,凡事皆有主見,遇事有決斷力,不會人云亦云,他發起大悲願力,憐憫之心,無我精神,不要眾生苦,普度眾生,弘化利生,要人民安樂,要正法久住,要佛教興隆延續為己任啊! 

鄺婉彤(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楊仁山居士在逝世前一年,令三子立‘分家筆據’,叮囑兒孫說:‘此屋專作刻經處公業,三房均不得認為己產。’又說:‘所欠各處債項計銀三千八百一十両,以目前進款大小分認歸還。’溫金玉教授說:‘天下怎麼會有這樣的父親,怎麼會有這樣的孩子。’ 我查找了一下歷史,楊仁山居士在他的後期生活裏,面對的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年代。譚嗣同於1896-1897年曾經有一年時間寓居於楊仁山居所,鑽研佛理,至1898年6月,譚於戊戌政變被殺,楊仁山居士當時雖然並未受到牽連,但也應該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戊戌政變之後,革命黨在各地伺機起義,朝廷一直在追捕有關人等。楊居士於1911年10月8日去世,兩日後武昌起義成功發動,金陵刻經處所在的南京,也於1911年11月8日發生了南京之戰,那是辛亥革命的一部份。楊居士及其家人在他的晚年時間,國家正在動盪不安,人民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有能力之家庭,應該為了保護下一代,把他們送出去國外避難。正如我們香港這幾年經歷社會事件,很多家庭為了保障下一代的安全,把他們送出國外讀書,希望他們此後留在國外生活發展,這是正常父母保護子女的心態。但是楊居士真的是一位在家菩薩,在危難的環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要下一代去逃避現實,反而把傳承佛法的責任傳遞給了家人,這讓我們很值得反思,我們應該一直為下一代遮風擋雨,拒絕孩子成長,還是讓他們承擔責任,培養他們成為為社會服務的‘菩薩’?

關榮蓮(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楊仁山居士生命歴程
溫教授學識淵博,文字優雅,如數家珍,媚媚道出楊仁山居士生平。 講座資料詳盡,歷史文獻、名人語錄、高僧傳記和珍貴相片一應俱全,讓大眾在短短兩個半小時飽嚐了一場「中國佛教近代復興史」的盛宴!

教授從楊居士的家世、佛緣,談到居士偉績、遺願、影響及生命啟示等,楊居士對佛教貢獻之巨,堪稱佛教復興之父! 在太平天國對佛教文化毀滅的法難後,在末法宗風歇絕的時代,他痛心疾首,以身任道,創辦了金陵刻經處,搜羅、印製、流通經典,讓正法重回人間,令經典存世,佛教重昌。 並振興義學,創辦祇洹精舍,革新佛教教育,培育佛教人才。 又創辦佛學研究會,開啟學佛和研究佛學風氣。 楊居士的篳路藍縷、辛勤付出,使佛教起死回生,居功至偉,絕對是佛教的護法菩薩! 


楊居士深繫國情,希望藉佛法的普及,喚醒民眾自覺力,改惡行善。 「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無畏勇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感同身受,祈望中華民族由積弱至振興、與歐美諸國並駕齊驅! 中華民族踏上偉大復興之路,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四億人口能完全脫貧、安居樂業,可說是滿了楊居士的中國夢罷。

從楊居士生平,末學有以下啟發:

1.楊居士拜讀《大乘起信論》後,信心不逆,發心立願,滙聚成磅礴願力能量場,形成佛教復興團隊。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導,如今我們對佛法有了強大信心,更要學習其發心立願、以行菩薩道為己任的喜捨精神及「擇一事・事一生」的堅持,抱持純潔利他的願力,以四無量心,不怕困難,終有所成!
2.他以念佛往生為正宗,弘法利生為助緣,可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弘法利生,服務大眾,積聚往生淨土資糧也是不可或缺。
3.他為法忘軀,留給子女的卻是三千餘兩銀的龐大債務。 他深思遠慮,讓債務化成兒孫弘法責任和積聚功德的推動力,引領他們踏上菩提道上,傳承楊居士的弘法大願,成就千古流芳的榮光。 現代父母,處處為子女籌謀,子女要什麼給什麼,拒絕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們要學懂放下,做個上等父母,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走的路,對自己人生負責。 

陳映霖(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教授分享楊仁山生命的歷程,願力可改變業力,業力不敵願力,我們應學習菩薩和發四弘誓願,用心做對的事,以工作和家庭作為修行的道場,過去多以抱怨的心態去工作,去處理一切困難,現時要時刻提醒自己,生命就是在修行,原來佛菩薩在成佛前的過往生也有做得不夠圓滿的地方,只要透過懺悔,是能夠改變生命,願力比業力更強,希望學習四大菩薩的願力,去改變自己的生命。

楊仁山是佛教復興之父,當年他眼見金陵被太平軍嚴重破壞,經書被燒,立志重整經籍,他四處搜集各類佛教典籍,成立金銘刻經處,以弘法利生為目標。40年間共流通經籍約2000冊,佛像10萬餘張,為近代佛教的復興奠下了基礎,慧燈不滅,讓後人看到”法寶”之所在。

當楊仁山母親逝世時,他向三位兒子道出房屋要作為刻經處,讓三個兒子分家出去獨立生活,而三個兒子最後不但分不到家財,還要負責因刻經借貸的債務3000多兩,世人都驚嘆為何有這樣的父親,又有這樣的兒子,其實這正正是他沒有把錢財留給兒子,而是把功德與責任留下給兒子。

願力可改變業力,業力不敵願力,我們應學習菩薩和發四弘誓願,用心做對的事。現今父母都拒絕讓孩子成長,不斷替孩子做事,保護孩子,其實這都是不對的,像楊居士留給子女的不是錢財而是福德,讓他們自立成長勇於承擔比不斷保護更好。

如果我們明白生命無常,學會勇於擔當,就會明白不要常為一些事情而糾結,搞得身心疲累,無心於正事,其實很多時使人疲累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裏的一粒沙,欲為大樹,莫與草爭。假如沒有楊仁山居士就沒有今天的佛教,我們學佛即使沒有「慧根」,也要學懂「會跟」,今天讓我們看到一代代的高人傾畢生的力量弘法利生,讓佛法得以流傳至今,實在感恩楊居士和高僧大德的弘法精神! 

陳瑞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教授今次的講座『楊仁山居士的生命歷程』,溫教授將楊居士一生為能讓國家、人心憤起,推動佛教,讓人能讀經本,創辦金陵刻經處,不吝個人財力物力,亦俱遠大目光視野,出使國外,帶回種種經藏,修繕整理,使得留傳。將身教願望留給子孫。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講座中我學習到的護法忘軀,憑著毅力做著為弘揚佛教的事。教授亦將幾位前人大師取經譯經的艱苦作比喻,讓我們明白現今閱讀學習的經本法寶存世來之不易。像我們師父上人『星雲大師』,一直努力將艱深難讀的經本翻譯成眾人容易明白,將之分段,從新編輯,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這許多前人大德的願力,我們佛子,應秉承這樣的精神,一起珍惜來之不易的法寶,努力學習,護持佛教。

陳瑞華(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非常感恩溫教授為我們講授楊仁山居士在近代佛教復興所做的貢獻。縱橫古今、穿越中外,具體呈現楊仁山居士的道範佛心,引領我們身歷其境,感受其至情至性的生命情境。沒有楊仁山居士的發心立願,讓佛經典重現面世,我們現在怎會有經可誦、可抄、可拜、可習,所以現在每當捧起經書更是更加用心和珍惜。因為每一部經典的背後都是用生命在書寫。
住持法語: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社會地位及成就的高低,而在於生命有沒有全力以赴。告誡自己不要再浪費生命了,好好珍惜把握當下,不能總是借光,要做個發光的佛光人,以此自勉。在此以至誠心迴向世界和平、處世無畏、和平共存。 

陳詠珊(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聽溫金玉教授敘述及講解楊仁人山居士的一生,眼前好像看了一齣充滿傳奇的電影。他為佛教和大眾的貢獻甚大。回頭看看自己的前半生,茫茫然渡過了幾十個寒暑,與楊居士的勇氣相比,實在相距甚遠,望塵莫及。
星雲大師說要有克難的精神,用心力去補充物力上的不足,用精神力去解決困難。學問知識力有不逮,便提升精神。縱使資本不足夠,但用雄兵螞蟻,集合各種力量亦可迎難而上。只要有心,大地到處都是黃金。我覺得能有以上的克難精神,人已經變成了「黃金」。楊居士便是佛教界的「黃金」,不但自帶光芒,還把遠方的路都照遍光明。因為他的堅持,我們今天才有這麼多的經典可以閱覽,可是我們仍為生活和工作營營役役,未有好好把握時間去靜心讀經,實在深感慚愧。
定當要立願用功學習,努力修行,用願力去扭轉業力,去除所有障礙。
再次感恩楊仁山居士的貢獻。 

安肖君(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通過溫教授不到兩個半小時的講座敘述了楊仁山居士的一生,滿滿的感動,其中有2個地方,深深觸動我
1 把“南無阿彌陀佛”解釋成“南面沒有阿彌陀佛” 聽到這,心中說不出來的哽咽。可想而知,楊仁山居士當時也是多麼的痛心疾首,所以發下誓願 流通經典,辦佛學院,直到最後,“晚清新學家者,殆無一不無佛學有關,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更培養了數多在家和出家人才,虛雲大師首當其衝,乃至今日,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遍佈五大洲,使佛教登上了另一個高點。慶幸我在眾中!大師說佛教 靠我,我可能為佛教做什麼呢?

2 在楊仁山居士往生前,交代子女一切房產物資歸公,留給她們的是三千多兩債務,以當時來說,這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身邊的朋友,他們聽到時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張大嘴“啊?!” 又繼續敘述溫教授的分享,這不是債務,是功德,是信仰的傳承,是榮耀,是一個佛教家庭的責任!.....他們又一次張大嘴“啊!”
我們永遠想不到一代聖賢的高瞻遠矚,和對眾生的大愛的表達方式。直到數年,數十年 百年之後的碩果讓我們震驚,感歎!這也啟發我們思考要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什麼?
信仰的傳承是最好的遺產,進一步是護持的責任吧,只有親力親為才有更多認同感,歸屬感。

護持佛教,發揚教育,佛光山有5所大學,我們可以將佛光山百萬興學傳承下去,就像大師所說「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社會,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成就留給大眾,把榮耀呈給佛陀」。 

陳嘉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首先衷心感謝溫教授今天為大家介紹楊仁山居士,楊居士真的是一位大菩薩,更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追逆原頭,如果沒有楊居士的話,佛教在清未時期很有可能消失了,更不用說會出現太虛大師和人間佛教的理念,連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推行和實踐,佛光山和佛光會鳥之雙翼前行,這些種種今天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可幸有楊居士,所以真的是要再次衷心感謝楊居士,他的言行舉止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他對推動佛教不遺餘力,所以今天我們才能仍然有機會接觸佛法。而他的慈悲、責任心和承擔力,從小便能從娃娃婚一事表露無遺,他的未過門妻子因為出天花而至面目出現問題,原以為他會退婚,但是他不僅沒有嫌棄,更堅守承諾,更是一夫一妻制的表表者,這些種種都為後來的我們作引導。我以楊居士為我的學習目標,發願要更努力。

馮桂娣(香港)—佛教文憑

通過溫教授的講座:才瞭解到,我們每天誦的經本原來是揚仁山(居士),成立金陵刻經處,在日本, 韓國等地, 購買大量經典回國繼續去流通 , 把大量的經本重新刻印,感恩 楊仁山居士由于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把佛教的經典全部銷毀,到處破壞佛像,佛寺,感到十分之心痛。中國佛教教風不振,教理不明,戒律廢弛,在1907年創立祈洹精舍,在1908年開課, 佛教之父怎樣振興佛教,首先成立金陵刻經處,首先刻印 【淨土四經】太虛大師讀到【仁學】由此轉變自己的人生,對佛教作出巨大的貢獻。
揚仁山(居士)時令我最感動的地方, 把三千多兩欠債留比三個兒子,讓他們共同承擔? 把所有的財産都留畀佛教 ,我不禁想起蓮池大師的【七筆勾】不要把財産留給子孫,只留德行畀自己的後代。我非常感動
他們爲了佛教,把佛教傳承下去,把佛教發揚光大……
慈悲喜捨遍法界 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戒行平等忍 慚愧感恩大願心 

涂麗冰(香港)—都市佛學院

住持、當家、諸法師及大衆吉祥,昨天下午用期待欣喜的心情聆聽溫教授的講座,獲益良多,從不熟悉楊仁山居士到由溫教授娓娓道出居士的一生,四十餘年屏絕世事,以刻經,雕塑學畫刻佛像,流通佛經,爲畢生不倦的弘法利生普濟衆生的大願,在清末民初一再維護佛教才能發展達到現在的佛教局面!所以我們的大師在南京出席金陵刻經處150周年慶典時稱楊居土爲菩蕯!最使我感動的是把71間房舍全數捐給刻經處爲永久的地方以鼓勵十方人同發心協助刻經事業而留給三個兒子的却是分領三千餘兩銀子的債務,給下一代做功德的責任和承擔,這是居土多麽慈悲喜捨的精神呀,自己真的肅然起敬!期許自己雖然慧根不足,但也要學會根,人生路上不能總是"借光"而是爭取做一個有光的人!末學麗冰合十🙏

梁燕萍(澳門)—都市佛學院

昨天非常感恩溫教授詳盡溫情的介紹楊仁山居士的一生和對佛教起死回生的偉大貢獻,令我心生敬佩,感觸良多。楊居士一生所作之事以及對教育兒孫都是向佛的種種事迹,包括如何弘法,甚至買入之房産都是用作刻經印典,留下的是負資産,真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世人之尊崇,從中亦可以明白立願,其力量是相當巨大的,所以才能將孽障消除得到心靈的平靜和思想的皈依。非常感恩總住持的安排,讓我們能聽到過去偉人之生命力程,對佛法增加了認知和感悟,非常難得的機會,感恩。

黃泳姿(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溫教授詳盡介紹楊仁山居士從背景,與佛教因緣,生活及事業上種種的遠見、抉擇及實行,很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深深感受到當時社會上實在十分需要將佛教有系統地的發展及提升,亦同時設立印經處令經典可以延續流通,藉此令人民的素質提升,淨化人心,和平共存。他願力之堅固,令人唯之動容、鼓舞。觀現在的社會環境,亦十分需要有這種魄力之人仕去帶動。有幸參與今次的講座,令我感恩可以跟隨大家一起去推動,感染身邊的家人、朋友及同事,希望一起去建設一個充滿和諧、正能量的環境,積極面對這一期生命的種種挑戰。泳姿合十

麥鳳儀(香港)—都市佛學院

楊仁山是出生在清末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被譽爲近代佛教復興之父。在中國佛教史上,沒有一位居士可以像他這樣引領一個時代。他是一位使佛教起死回生的重要人物。楊仁山居士革新佛教教育,培育佛教人才,開啓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同樣都是以此弘法爲目標)戰爭雖然殘酷,但啓發楊仁山去思索尋找事件背後的起因實相。同時找尋人生存在的意義和真理。他知道人生除了生活物質,宗教精神依靠,是一個社會必備的資糧。他從佛典中得到啓示,維持世道人心,明白善惡因果業報,從改惡遷善之心,以喚醒人心自覺性。佛教經過太平天國運動一次重大的「法難」,楊仁山意識到「佛典」的重要意義。他的心願就是讓正法回歸重現人間,讓人民真切地領悟佛法的真理,放下對一切的執著,步向一條自覺覺他的菩提大道。他的一生以流通佛經,弘揚佛法,普濟衆生爲職志。(自己要反思現能可以做什麼🤔)感恩楊仁山居士,終生維護佛法,才能燈火相傳,讓世人有機會得聞佛法。胡適先生寫給孩子的信,讓我非常之感動,不禁潸然泪下!天下間的父母,如能有胡適先生這樣的心態,做兒女的相信也可减少許多不必要的壓力,讓孩子學會飛。衷心感謝溫教授、香港恒生大學、人間佛教應用研習中心、香港佛光道場、陳廷驊基金會,讓一衆佛弟子,深入認識佛法是人間的般若智慧。

陳慧玲(香港)—都市佛學院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留下佛法予世間,如果沒有楊仁山菩薩在百多年前也護法令佛法復興及留存,今日的我有機會聞法嗎?這實在是我們重大的損失。很感恩溫教授的兩場佛法分享、令我深受感動獲益良多。之後,如有機會,也想參訪「金陵刻經處」這處聖地。這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 - 令我對佛法及生命有更深的領悟,好令這期生命不要虛度,好讓我的慧根繼續延續下去,做到自利利他,做一個行佛。

劉美裕(中國廣東東莞)—香港維摩書院

感恩永富住持,我是廣東東莞美裕,今天很容幸聽到溫金玉教授的課程,很感動也很受益,特別是教育孩子的哪段,放飛孩子自由飛翔,不要管太多擔心太多孩子!這是拒絕孩子成長,真的很懺悔自己對孩子做得太多了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我現在開始要改變放飛孩子,感恩溫教授,還有更受益的是一直不敢發願力,業力和原力牽引我左右一直沒有勇氣發願力,今天終于明白多做好事和說好話也是願力!我現在開始加油發原力!感恩一切善緣我非常珍惜!

王楚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教授今天的講座,介紹清末居士楊仁山的奮鬥事迹。少年時,眼見國家腐敗,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在心灰之下,轉念對大乘佛法生起了信心,成爲近代佛教起死回生的樞紐人物,近代復興佛教之父。在此末法蒼凉之秋,能出現對佛教有貢獻的才俊。真感恩楊仁山對佛教貢獻
更感恩佛陀的眷顧,在不尋常的年代,派來一個不尋常的楊仁山,使佛教重燃,佛法流轉,廣結善緣。合十 

林綿湉(香港)—都市佛學院

很感恩聽到溫教授的講座才知道沒有楊仁山居士就沒有今天的佛教, 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我們現在有經書可誦全賴楊仁山居士排除萬難創立“金陵刻經處”雕刻經書才可保存佛教經典,在物資短缺的年代刻印這麼多部的經書真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幸好沒有錯過今次的講座,認識佛教歷史獲益良多。

招佩玲(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溫教授把楊居士一生的故事詳盡的,生動的爲大家分享。
楊居士帶領同道中人在難行能行的道路上爲佛教犧牲,勇往直前,成就了佛教,佛經的流傳,實在使我感動和感恩,同時牽引出自問自己可爲佛教供獻甚麽的思維 

淩潤芝(香港)—都市佛學院

聽課之後對祖師保傳貢獻心感自己太懶惰,辜負了祖師心意,心感非常 慚愧。 例如:大師的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結緣利天,襌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我是未能達到,心悲不已。

宋喜華(香港)—都市佛學院

溫教授說楊仁山居士生平故事十分動聽。他所説:"業力不敵願力"、明白發願是十分重要。要修好自己、再度其他人。亦希望自己得能做到"大孝"、希望親人遠離煩惱惡道、了脫生死,永斷三途輾轉之苦。

李秀嬌(香港)—都市佛學院

非常感恩有緣聽講幷能得叔楊仁山居士對中國佛教的偉大和重要的供獻。更感恩溫教授詳細的講解及説明大孝應度父母脫生了死。非常重要的指導。願同修門能掌握這個訊息。

黃乾信(香港)—都市佛學院

我看到楊仁山居士的遺財分配、太振撼了!……且三個兒子能照做🙏女兒、外孫都出家🙏都能看破放下、何來家庭分爭🙏🙏🙏妥妥的佛化家庭🙏🙏🙏

盧德成(香港)—都市佛學院

首次認識楊仁山居士,確有弘法利眾,明確後人歸還債務,公私分明,十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