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玉教授: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 — 心得報告

吳志勇(香港)—元朗分會

每次聽《六祖壇經》時,到六祖如何得法,及其後在法性寺「仁者心動」,動地一聲雷響時,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嘆為稀有!
禪法感人之處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承擔責任和做自己的主人。在生活中,外來的橫逆,有過去之時,但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放不下,長時間把橫逆不順放在心上,作繭自縛,使心不得自由。如何才能求得解脫?
聽溫教授的解說:「要學會放過自己!」是的,就如同教授講議中的一幅畫,畫中的人,在為新屋的地牆上油漆,但他不是從內到外;而是從外到內,把自己困在屋裏的墻角中。在生活真實的現况中,我們待人處事沒有考慮周全;在人事的處理中不能圓融,都有類似的障礙產生。這也是很合理的。此時要如何是好呢?如何才能放過自己?我有兩個小啟示,第一忍耐一下,待油漆乾了,就可以出來把未完成的完成。第二,以後我就知道要如何去做,才不會重犯。
在人生的舞臺上很多場景就如同畫中人的處境,只要忍耐一下,就可以解脫。看遠一點,吸收了經驗,以後可以做得更好。要學會放過自己! 

馮漢倫(香港)—都市佛學院

六祖的故事,二十年前自己有買過相關書看過一下,
有些記憶,但體會不深。
二十年後的今天,聽教授講解,覺得是久旱嘗甘露,
雖字句原是從耳聽進,但意思却是從心發出。
感恩教授及道場安排有關直播。 

鄭洪昌(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 溫金玉教授教之精闢祥盡講解六祖慧能的之一生法身慧命。雖然以前有看過網上電影及聴過六祖壇經部份典故!但今次教授由原始初開介紹禪宗起源、及至分析至六祖慧能大師的佛理如何于日常生活中亦可運用、真的令我明潦三皈依其中(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道理。自從多聴講座、我發覺由上星期日開始、我聆聽普通話的能力比以前大大加強,當刻清楚明白、滿心歡喜,如獲至寶。今次寫我的心得是法喜充滿、比起我做成一單生意更興奮😆!住持總結更添完美!
發心努力、生活修行。
萬分感激住持、司儀及衆位參與活動法師、義工等! 

黃乾信(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教授的分享,聽得我心生歡喜。我少看書與看經、明明一般書裏的字、在經書裏出現時、我就開始不確定怎麽讀!前段時間好奇《六祖壇經》到底是些啥?原來裏面的句子經常被人引用!那些狀態基本可以粗略理解,當被教授和師父們引用解釋的時候,我的心扎扎痛、好有信心在生活、家庭、工作中、人際關係裏,重新來過!……曾經熟悉我的說我瘋了……上課的時候我覺得我跟佛差好遠……學佛後朋友和工作、幾乎都在更新中。以前要從熟悉的圈子離開好難、現在覺得愉快!感謝各位師父的引導。

蕭婉欣(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溫教授的演說深入淺出,先從佛陀在靈山會的「拈花微笑」公案,道出禪的本質是指「無言說教」的意思後,再逐一介紹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的禪宗傳承歷史,引申出六祖慧能如何把「禪」的真義發揚至後世,令我對慧能大師及禪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以往,我碰到過別人說「這些話很玄」或「這句話很禪」,意思是不明白, 很難理解。我總以為語言文字就是有一股力量,像遊戲一樣,語帶相關或文法複雜,以致令人難以理解當中的含意。原來,我們只是被自己的妄念,無明所蒙蔽, 而非文字這個相的問題,我們內心一直被外界的相所束縛,才會執着和起分別心, 所以成為凡夫而未能成佛。

溫教授提到六祖幾點的生命智慧,值得我銘記: (一)佛心不二。佛陀也是人,人心和佛心無異,人人皆有佛性,差別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執迷還是覺悟, 星雲大師也指導我們要承認「我是佛」。只要我們能破除我執,明白眼前一切煩惱皆因無明妄念而起,即有能力以自身之力開發我們心底裏的佛性。

(二)無相戒法。佛門有眾多戒行,但世間善惡只源於自己內心,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當下心思意念如何,當下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 一切好壞皆源自我們內心而已,這好比一名素食者,雖然飲食習慣能不殺生,但如果生活中充滿貪嗔痴的習性,這跟一般肉食者無異。無論素食與否,若我們能心存慈悲,即能清淨自我心性,無需執着於表面形式。

(三)頓悟見性。佛教修行形式眾多,如坐襌、拜懺、誦經等,六祖認為不必流於形式,重點要自淨其心,自性覺悟。一切修行方法只是手段,我們在修行時要直觀其心,不要只著眼坐襌姿勢是否正確、誦經是否咬字準確等,否則便因種種擔憂煩惱而忘卻這些修行背後自淨其意的意思。

(四)無念為宗。我們要提起正念而不起妄念,我們因心有所染,如脫韁野馬四處亂撞,向外攀緣,我們要多提醒自己時刻不與境相應,不打妄念,才能保持心境清靜,找回真如本性。

(五)無修之修。修行是無間斷的,不在乎於一炷香的時間,而是要融入生活各方面的。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機會,處處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表現出人間佛教中,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事務,成為一個活潑的學佛人。

這次講座讓我明白學佛是要重新做回自己,學會不執着,把生活環境都看成我們每人獨一無二的修道場,相信「我是佛」,尋回自己迷失已久的佛性。

安肖君(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聽溫教授講座,最大感受就是禪啊,頓悟啊,似乎也沒有離我們很遠,雖有點大言不慚,但我真的這樣認為,只要能想通崮中道理,悟就在當下。當然,對境生迷是人類的弊病,本人更是,只要當時不發作,事後一定想的通。悟完又迷,迷時再悟,難怪大師有書叫《迷悟之間》。
感謝老師們的平時教導,感謝佛法的熏習,才逐漸有方向改變思維,越來越迷少少悟多多。

禪,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擁有禪的生活,雖然我們一樣遭遇不幸和升起煩惱,但心上面是自在解脫的。所以,起煩惱時,應該找找禪在哪,心在哪。如何快速找到她們?阿賴耶識裡的那一菩提種子嗎?如果是,平時多種才行,種子發芽需要時間,陽光,營養;不停種,不讓停止生長。

禪的本質,會心一笑。聽到這句話時,我真的會心一笑了! 會的是佛心,笑的是世間,微小的幸福感就在懂的當下!雖然,我應該也不太懂。但那一刻,好像是懂的,所以,嘴角上揚。多麼希望生活,時時在在處處都是如此簡單,溫馨,感恩呢!

此時的『嘴角上揚』是不是『頓悟』呢?(溫教授詮釋頓悟: 當下理解,體認,領悟佛理....通過直覺的主觀體驗,產生內心的神秘啟示,達到精神方面的突變...) 我很敢想,很敢把自己往開悟上面拉。不好也好,拉的當下,善根增長,就像溫教授說 : 希望別人好的時候,別人未必好,但我一定好, 因為心境是美好的。當然,我未必頓悟,但想的當下,卻感受到頓悟的喜悅,應該也是好的。每天保持正能量的歡喜,生活必然開心幸福的多。

只修不悟,失去了修的意義。“漸重事中修,頓重境中悟”,想了很久,意思是不是『修』累積多了,就『頓悟』了呢?累積資糧,福報夠了,開智慧了;累積經驗,一定階段,跨越了;累積聽經聞法,一定時間,思維方式改變了;寫周記,寫心得時最清醒,累積寫作,內心越來越清明?

《壇經》中有很多惠能大師經典語錄,例如"不是帆動,不是風動,忍者心動"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無相皈依...... "值得讀過再讀! 

羅秀蘭(香港)—都市佛學院

聽過溫教授的講座,好像上了一堂生活襌。真如襌修就像陽光既可自我提升正念,亦可分享給別人轉化情緒上的困擾。佛陀降世人間示教本具自性的衆生開悟佛之知見。慧能大師自小聽聞佛法已深信不疑,無師自通悟出法理真義,慧根超越常人,可稱菩薩化身。依教授所述,星雲大師被認同爲國際化的宗教傳承聖者,一生秉持佛陀的本懷實現在人間,全球佛光人都敬重這位倡導平等觀的悲智雙全法王。
教授提到文字障,後學想到一般人對佛教起疑就是文字障礙心,不懂轉念或不用客觀角度分析事件而定論。如果靈活以襌的理念去面對生活,煩惱可轉爲菩提。
佛陀的生活是清淨三業,而我們是三業造作者,其中口業不可輕視,言多必失,教授說要學講話只需二年,但要練得閉嘴長達六十年。真要牢記反省。依法不依人是要緊記,是因真理是可靠,人卻有精神或心靈上的不穩定。
每天親近佛法存善念,以平常心面對生命,不以糊塗心去生活。覺照心總會有提升的。
感恩住持的安排,法師們的協助及課堂導師的分析,成就聞法因緣。
祝大家清心自在,和平共存!後學 羅秀蘭 感恩合十 

陳姍(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上周日有幸聆聽到溫金玉教授的專題講座《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受益匪淺。正如司儀說的,溫教授的風格正如他的名字一般,溫潤如玉, 令人如沐春風,講座中歷史、故事、佛法、道理,一樣樣徐徐道來,引人入勝, 內容有趣又易於理解。
溫教授從禪的故事引入,說到禪的傳承,並從初祖達摩祖師慢慢說到六祖慧能祖師。其中不僅對慧能祖師的傳奇一生進行了生動的說明,也讓我們知道,慧能祖師將禪法生活化,并將佛教改造為了以人為中心的佛教,將佛本主義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義的佛教。成佛的根據存在每個人的心性之中;信仰佛教不等於崇拜偶像,而在於自信其心;成佛不需要依靠他力,而只能依靠自力;修行不需要改變現實的生活方式,而只要順心隨俗、順應自然地生活即可;解脫不是要經歷種種的磨難和增加種種的負荷,而是要解除種種內外束縛和負累;淨土不在西方彼岸,而就在人間此岸。這些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學佛想要學習和傳遞的精神。
講座後的交流中,也有同學提到想要重溫或是閱讀《六祖壇經》,實際上我也有同感,接下來希望可以找時間閱讀和學習《六祖壇經》。我想這也是溫教授講座的魅力,可以通過授課/講座,不單止可以傳達要講述的內容,還能引發對於知識的探索的興趣。這是一場讓人收穫很豐富的講座,感恩溫教授帶來的精彩內容。 

何泳賢(香港)—都市佛學院

禪宗的公案,時時令我覺得很神秘,不明白。通透今天溫教授的講座,讓我更清楚知道「拈花微笑」的意旨。講座中溫教授把各禪宗祖師的覺悟對話放在PPT上,然後又一問一答的說出來,令我有更深刻印象。更提醒自己,心是時時欺騙自己的,心是虛妄不實在,因此要小心被騙,學習減少分別來安自己的心。其次,在講座的內容,讓我對六祖慧能大師更瞭解。六祖的一生教導我們要能刻苦耐勞,要相信和對自己有信心,以無執著心看待一切,應無所住,才能通達無礙。繼而,六祖的生活禪給我們的啓示是,生活與工作就是修行道場,溫教授提醒我們職場是很好實踐佛法的地方,只要我們不要把目標只放在自己想得名、利(小我)上,要有更高的目標(做大我),把工作做好,表現謙虛,不驕傲,讓別人都在自己做的的工作得益,那就是自利利他了。最後感恩溫教授提醒,我要實踐:
「對一切生活都要微笑,這樣我的生命就充滿陽光。」
「學習放過自己以無執著心看待一切」。 

顧明美(香港)—佛學文憑班

很感謝溫教授今天的精彩講演!六祖壇經是一部很多佛教徒都喜歡的經典, 溫教授能够在短短兩小時內詳細地由禪宗歷史介紹到壇經內容, 實在難得!再次感謝!今早道友們紛紛提問有關六祖有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聽到這兩句後都會產生很大的疑惑, 反問自己有否需要繼續持戒修禪。因此我們必需要從六祖的背境去探究。因為六祖是一個頓悟的人, 聞《金剛經》中聽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已馬上領悟固中道理, 有舉一反三之能力。對開悟的人而言, 當然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但對初學者或未悟道者而言, 持戒是必須, 修禪是肯定。這些都是層次問題。所經的過程, 有長有短。短者即屬頓悟, 長者就是漸修!對未開悟者而言, 所謂「 開口便錯, 動念即乖!」。我們這些初學者, 豈能不從最基本開始, 一步一腳印呢?正如今天溫教授也說 ‘修行就在生活中’, 也需有基本的‘悟’點, 瞭解過後, 才能做得到啊!

周子賢(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這個講座主要談六祖慧能和禪宗的歷史,讓我對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並流傳的經過有更深了解。雖然禪宗這段歷史有人認為當中有很大部分是杜撰的,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了解到禪宗的思想和智慧。
梁武帝蕭衍一生嗜好佛教,奉佛教為國教,建寺廟、茹素,早晚禮佛誦經。而達摩祖師回答這一切都不是真功德,真功德是「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我們很多人學佛都追求有為的功德,希望可以得到福報。這些福報和修行雖然有益,是良好的開端,但我們不應在此止步,還要追求更深的體悟。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也對我有些啟發。「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有時我們本身的先入為主觀念、分別心會讓我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拒絕完整地了解宇宙。「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言語和思慮過多,會妨礙我們求道。我說話不多,但思慮甚多,也要學習放下思慮。

六祖慧能據聞不識一字,但能明白深妙佛理。弘忍看到他作的偈,決定夜半傳他金剛經自性要義。他還未有剃度,就已經獲得五祖弘忍的衣缽。我們不應該以人的教育程度和出身背景去判斷悟道的可能性。有時執著知識會妨礙覺悟。

他傳下無相戒,即於相而離相。也不強調出家一定比在家修行好,生活也是修行場。這些教訓令佛教沒有執著傳統而變得迂腐僵化,而是不斷反思其本質。

六祖的法語記錄下來,成為六祖壇經。但我想,他本身有如鮮花,他的法語只是花香的殘留。我們應當追求成為鮮花,而不是聞花香就滿足。 

徐潔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內容雖然是關於禪宗的六祖。講者溫金玉教授字字珠璣、並以精簡撮要的文字把六祖師的歴史一一娓娓道來,但當中的細節仍描述深刻細膩,充份展現出教授在佛教歷史學識精深淵博。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透過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例子來讓我們作為借鏡,從而令我們產生自我觀照的化學作用。從教授《對境心不起》,令我想起一位善知識的敦敦教誨,「修行是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各種因緣去練習、增長和鍛煉您的智慧和毅力,繼而才能降服我們這顆一念三千的心。」當您能用因果放眼世界、胸懷具有廣闊氣量,自然能容世間無常事。每個人的一生就是為了成就一份莊嚴而努力不懈,因為從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立足點,讓生命找到皈依之處,我們才能活出熣燦、圓滿、和諧和幸福的人生。

邱旻誼(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重溫⼀次溫教授在星期⽇的講座,因為當天⾃⼰狀態不佳中途退出了。溫教授從公案拈花微笑講起,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的歷史脈絡到六祖慧能對我們⽣活的啟⽰。
六祖革命,把佛教由以佛為中⼼ → 以⼈為中⼼。六祖慧能從⽴中破:破除⽂字障礙、不為戒縛;從破中⽴:佛⼼不⼆、頓悟⾒性。把修⾏回歸到⽣活中。「運⽔搬柴無⾮佛事」,每⼀天都是修⾏,⽣活即修⾏。
⽣命是⼀趟從睡覺到覺醒的旅程。我是佛,我能覺。要有這個承擔,要發這個⼤⼼。阿彌陀佛。 

謝真怡(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在「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講座中,溫教授提醒了我們禪宗的本質在於念念無住,而且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忽略了或者忘記了它。修行不是為了甚麼功德,只在於回歸我們的初心本性而已。
這好比如我們在生活當中一直追逐我們各自的目標,就可能會忘記欣賞這一路上的美好;更甚的是,如遇上挫折,就很容易被煩惱困擾,失去安定。即便沒有甚麼事情,我們也很習慣去抓取身邊的事物,例如忍不住去滑手機。若我們能專注當下,便可發掘更多生活的小細節,也能平靜的解決眼前的問題,亦可感受閒逸的安寧。 

鄭暉莉(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非常感謝教授精彩的講演,讓我們系統地瞭解中國禪宗的傳承歷史、六祖的人生經歷以及六祖留給我們的生命智慧,也感謝教授最後耐心的為我們的問題提供指導,讓我們對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與態度。教授對我們每個人提的問題的肯定,以及耐心的回答,也讓我們體會到教授無時無刻都在踐行三好四給,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慧能大師所面臨的時代問題,以及他對佛教的改革以讓佛教能融入社會的種種行誼,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什麼時候,修行都是離不開生活的,工作需要佛法、日常生活也需要佛法, 重要的是要好好修這顆心,善護念,遇到問題學會轉念,遇到煩惱學會不相應,好好把握修心的機會,相信自己可以做生命的主人。 

王玉玲(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教授在講座最後的部份,舉出了一些的名句,句句都令我覺得很入心,勾起了我很多以前的片段,處理人,事的方法,思維的方法,如果能夠做到名言裡的態度,心境會多麼的自在。
1.「你的臉色,就是家人的悲喜」,我有這樣做過,特別令他們悲時,我沒有理會他們的感受,現在不論什麼事都好好地和家人分享。
2.「做你自己,因為別人都有人做了」,對喔!曾經為了顧及別人的想法,令自己錯過了一些事與物,現在可以彌補的,嘗試找回來。
3.「工作就是一埸修行」,在職埸裡,看盡人生百態,你虞我詐,但幸運地也遇上合拍的同事,有受傷也有得著,現在回想起來,有很多借𨯿的地方。
今次的講座,覺得自己好像領悟了……到一些,但再仔細想一想,又陷入了「迷」,我想要看多一點書,讓自己在思考和分析方面有所進步。 

王玉芬(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很精彩。很感恩能有這個因緣聆聽溫教授循循善誘介紹禪修的起緣以及禪的承傳,由初祖達磨一代一代的傳承至第六代大鑒慧能。使我對「禪的傳承」有了初步認識。
當溫老師提到參禪的目的是在於「悟」,而且可以從中學習找回自己迷失了的心。 我聽到這裡有著深深領㑹自己學佛的過程中有「悟」和希望所學到的正知正見能幫助自己從迷失中醒覺, 去除我執。 此外, 我亦明白要注意內心的覺悟,不應該停留在表面的解脫。 這使我警覺自己雖然知道處事不要執著,要努力把事情放下, 覺得自己好像已放下了但又會不自覺地再提起來, 這正正是使我有所領悟自己未能做到內心覺悟而仍處於表面上的解脫。
我得到的另一個啟示是從「佛本」轉向「人本」。 要相信自己能從生活和工作的修行管道中修持和學習做好自己,承擔「我是佛」。
我在講座中所吸收的知識給予我喜悅的心情和感覺能量增加做好自己。 我會再重溫講座的資料及進一步閱讀有關的書籍,增進知識。
感謝住持的悉心安排及溫教授的詳細講解。  

王碧琦(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從這次溫金玉教授的講座中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大師的生命智慧裡我深有感觸,就是像他說的:「人生就是道場,生活就是相應。」每一個人心性本善,人人皆可成佛。每個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都是白紙一張。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影響都是孩子將來走向善惡的關鍵。父母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品格,父母的善良也可以成為孩子模仿的旁樣。我在教育兩位女兒也是採取引導的方法,和她們相處方式也是像朋友般似的,凡事也跟她們一起商量,找出一個最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他們從小就學會與人為善,我經常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小時候一同參加兒童佛學班學習佛學道理增長智慧。孩子們成長在好的環境下決定了他們善良與否,後天的家庭影響會滋生人性的貪念等一些惡行。在父母正面的教育下為孩子植下善根,正像溫教授在講座中所說的:「看自己生命的本質去創造自己的生命!」

凌越(廣州)—香港佛教學院

感謝主辦方、溫金玉教授,以及各種因緣使講座得以開辦。很喜歡那個石獅子的比喻,不是去雕刻一個石獅子,而是把石頭裏面多于的東西給去掉,讓石獅子顯露出來。我們常常以爲那美好的品質要向外習得,却不知道自己早已具備,只是一直被執著、貪欲等污垢所遮蓋。回看現在社會有許多冷漠,不近人情,怕擔責任等現象,又有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有人說「人就是這樣的了,這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話實在是讓人感到絕望。相反,如果相信每個人本來具足了佛性,本來就是善美的,那大家會充滿希望。後面回答問題時,教授指出,大家現在生活在經濟社會,修行就在生活,工作中,這是讓我印象深刻。他讓大家思考「我們完成工作指標爲的是什麽?」如果工作為的是跑車、豪宅,那就是為的是小我。相反,如果時刻心繫大衆和社會,那就算是工作賺了錢,也可以用來幫助他人,這或許便是一種修行吧。我想,當自己的念頭一轉,從消極的轉爲積極的時候,那我麽手頭上在做的那件事情的意義便轉變了,痛苦或世俗的事情便成了有意義的事情。這也回應了上周慧開法師說的,「人類最後的自由,是選擇自己面對那件事的態度」。總體而言,教授把佛法的內容講得通俗易懂,也運用了許多故事,實在是引人入勝,讓我沒有分心。真的很棒,很感恩!但是我仍有一個問題,即《金剛經》提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那我們要怎麼用這句話去看待「孩子日日夜夜玩網絡遊戲這件事呢」。我希望知道怎麽去把經典運用出來。希望之後能得到解答! 

李津宜(廣州)—香港佛教學院

溫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而多彩,條理清晰,引人深思。從拈花微笑的典故來引起話題禪 宗,從歷史的角度講授佛教在中國中原大地中的發展與傳播,從初祖到六祖慧能大師的禪宗思想的傳承發展。
我學到了:功德是法的悟的過程,不以世求;給人造成困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相應情緒,心態決定生命的狀態;參禪的目的為悟道,悟是找回自己迷失的心,還學到慧能法師的思想智慧:佛心不二,無修之修等等,慧能大師宣導在平凡生活之中運用佛法,所以慧能大師的思想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啟示:生活和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場,安心是禪悅的根本,不執著學會放過自己,莫忘初心,領略生活的風景,活在當下。在我個人看來,慧能大師把佛法帶入實際,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在生活之中修行,感謝教授從一個一個故事中向大家展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脈絡。
在提問環節中,有看到一位同學問在功名利祿的職場如何應對的問題,我有所啟發。這周在清明節期間,我有線上上參與了一部分的清明節法會。願菩提灑滿人間。 

孫紅麗(澳洲)—香港佛教學院

感恩溫金玉教授的妙語連珠精彩演講,從拈花微笑的比喻和故事中領悟到禪門的妙義到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希望打破人們學禪時候向外攀緣的這種誤區,那破除了人們對於經典文字以及空心靜坐的這種執著,而慧能大師的一生,印證了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的這種真意,感謝溫教授與大家分享慧能大師平等無見,勉勵我們通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來將禪門的清淨智慧落實到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並且呢,要以無念爲宗,破除攀緣和執著,不忘初心,轉迷爲悟,明心見性。
六祖慧能的很多思想又有一些深入的體驗,我們要用一個平常心去看待所有的業績,盡全力去完成,一把小傘遮蓋的就是你自己,一把大傘,可能遮蓋的是許多的人,所以安得廣廈千萬間,這是這種心願。
謝謝溫教授,還有線上的各位師父們,同學,有緣人,以這個平臺相聚一處共修,願法喜充滿人間。 

李翹欣(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在溫教授的講座中最後, 說明了生活和工作是最好的道場。第五, 給人做成困惑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相應的情緒, 而心態決定了生命的狀態,也說明了參禪的目的是在於悟道, 悟就是找回自己的初心。
最使我覺得最受用的是其中一個部份說明了一個覺者并非所有也一帆風順,而是可以勇敢面對人生的風雨, 幸福也不是沒有煩惱與痛苦, 而是學會與他們共處, 而不是來自遠方, 而是源於自己怎樣面對和覺醒的自己。 

劉家發(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了解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禪宗乃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溫教授追本溯源,以東土禪宗祖師達摩祖師從印度把佛教帶到中國,傳承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陀和大迦葉尊者在靈山會上以「拈花微笑」教外別傳的禪門心法,簡介佛教由印度東傳至中國佛教的禪宗六祖的歷史和傳承,讓我對禪宗西天二十八祖的歷史和由來更清晰。
感恩溫教授的風趣幽默,把「拈花微笑」的典故比喻作世上第一個表情包,可謂觸動了我的耳根和神經,讓我一解一直對禪宗「以心傳心」和「不立文字」的迷思,也認識到如何將禪宗核心思想應用到生活中。特別是溫教授提到「生命教育的實施與實踐,……教師本身必須要有一種生命的感動與投入。」也要多行菩薩乘的六度和四攝。 

葛莉仙(中國)—香港維摩書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人都不能領會佛陀的密意,唯有摩呵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印佛心印,成爲禪宗的初祖。 就這個問題我一直是處在迷惑之中,不知所解。這次溫教授就【拈花微笑】爲題爲我們作了拋磚引玉,我也借此機會把這個問題作一個大概的探究。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迦葉尊者悟到什麽了?悟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花朵盡態極妍,佛陀輕拈指尖,花香幽幽,讓人的五蘊、六根都了知花的存在。可是,花朵真的存在嗎?是的,存在過,却無自性。迦葉之笑,在于他深諳“真空便能妙有”的道理——萬物的“性”雖空,“相”却不空。細細思量,境界無窮。花,沒有自性,故而可以轉變。在游人眼中,花是景色;在女人的眼中,花是愛情;在花農眼中,花是鈔票;在蜜蜂眼中,花是食物;在小含生眼中,花可能是大千世界。
世間亦然,因爲沒有自性,故而存在無數種可能。不僅可以轉變,而且可以相容。我們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花蕊上,也可以在一片葉子上照見十方三世諸如來。《華嚴經》中大小相容、廣狹無礙的境界均可現前。萬法既可轉變,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有可能實現。在一朵花中,可以參悟大千世界;于一片葉裏,領悟如來真義。 在這個不立文字、無有桎梏的境界裏,我們還可以盡情思維、放飛想像,翱翔于廣袤清明的虛空中,尋覓一切可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迦葉的一笑裏,藏著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感恩人間佛教的學者、行者溫教授有法布施! 

何玉玲(台灣)—香港維摩書院

聽聞溫教授的課程“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生命智慧 “ 讓我對禪宗的歷史有所瞭解, 從“ 佛陀拈花, 迦葉微笑“ 無言說教到六祖慧能法師的生平, 有了很清楚的認識, 其中二祖慧可大師說 “ 安與不安都是妄想” 對境心不起, 四祖道信法師, ”何人縛?“ 作繭自縛, 禪變成了纏, 因心向外攀緣, 五祖弘忍大師的慧眼識英雄, 將衣帛傳給六祖, 慧能法師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 和 “ 迷時師渡我, 悟時我自渡“ 佛性無南北“ 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迷即凡夫悟即佛,

一直以來, 我對時間的遵守有點強迫症, 所以只要跟客戶, 朋友, 法會有約定, 神經就很緊張, 藉由總住持的課程, 清楚瞭解緣起法, 當對上外境, 會產生情緒, 學習每個當下觀照自心, 對境不起反應, 這兩年生氣的機會非常的少, 也有同理心思維, 所有一切的不順心的事物, 減少很多. 當然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改進自己. 感恩法師們的辛勞教導.
唯有依教奉行, 諸惡不作, 諸善奉行, 自利利他, 報答佛恩和師恩.  

劉詠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以前聽了拈花微笑這個公案,一直也沒有會心微笑。今天聽了溫金玉教授的講座有很多的微笑,這個公案是禪宗的起源,溫教授簡單的由禪宗的起源、初祖達摩禪師帶到中土至到六祖慧能的歷史以及他們的智慧,令我瞭解更多禪的本質,不單只是坐禪悟道,悟是找回自己的心,把我們的貪嗔癡去除,如獅子(自性)就可以從石頭中喚出來一樣,往往我們都是自己縛著自己,與事件相應都是我們的情緒,善惡只在於我們的一念,要修好自己的心,做自己,別人已有人做;佛性就是我們的本性,相信我是佛,禪就在我們的行住坐臥當中,生活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學佛信佛都要落實在生活中,如大師說要行佛,希望在生活內得到會心一笑。

吳瑞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從禪宗的歷史和傳承,及六祖慧能一生的修行過程,對佛教變革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如何將禪宗核心思想應用到生活中。從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是禪的妙旨,也就是無言說教。很讚歎溫教授的教法,精美的ppt詳細而精簡為我們解說,由初祖達摩禪師開始,把禪宗的禪基於東土的傳承;告訴我們二祖、三祖、四祖、五祖的心法;進而把六祖一生的生命傳奇,活靈活現的剖釋。六袓由「應無所住」起信開始,是一個破斥執指忘月的智者,超越文字般若的局限,開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全新境界。在總結中教授把六祖慧能生活禪的啟示,勉勵我們把這些點滴融入生活中活用,告訴我們要建立「勇猛精進自信人生」。
末學也曾經參訪廣州的光孝寺,親睹六祖殿供奉的是六祖大師真身的銅像。當時已經感覺很震撼,回家立刻閱讀「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堅忍不拔,有智慧,有悟性,懂得感恩,修行之路雖艱難,但絲毫不會影響惠能大師的決心。即使前路遍佈荊棘,依舊堅持始終如一。這也像我們的星雲大師,經過千錘百煉,終極就是為度眾生。末學今天印象深刻的是教授所說:「幸福從來不是來自遠方,而是源於覺醒的自我。」找回本來面目,破除一切執著。 

孫海明(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時逢清明,近期法會頗多,這次道場安排了哲學教授溫金玉的講座,以及參加線上法會直播,非常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多聞熏修,令人感動,也頗有感觸。
教授的講座通過慧能大師的諸多故事,道出修行的訣竅,道在日常、道在行持、見性成佛等。特別是破除對修行人需要有深厚的學問水平方可成道。
慧能大師對佛教的貢獻重大,他的見地直指人心,直開佛智。以善法傳遞給眾生,佛法可從生活中求,給眾生修行極大的信心,他一個目不識丁的砍柴工,也能聞法後證悟菩提,可見,人人都有成佛悟道的機會。他精進的苦行,是佛陀正法的真行者,是大眾學習的楷模。
啟示當下的我,雖然接觸佛法沒多少時間,智慧和思維能力平平,但能夠從生活開始努力地修好身語意三業,無不是修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培養心中生起善念、光明、智慧,相信自然會與佛菩薩相感應。多聞思修,目前聞思雖已經下了一定功夫,如親近道場,請教法師,誦持經典,聽聞都市佛學院課程等,但在內心深知佛法的深奧,不可能立竿見影,非一日之功,還需要多加努力,多加領悟佛法的內涵,不僅要能能聽的懂,看的破,說的出,最根本的還要付諸於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後在待人接物中,話該怎麼說,事該怎麼辦,人該怎麼處,都是需要智慧來作應對。
這一天,善法一直圍繞在我的耳邊。這一天,仿佛從古印度聽到了佛陀的教誨。這一天,感受到了菩提智慧帶來的歡喜。縱然世間多紛擾,我有禪悅法為伴。珍惜法身慧命,學習祖師大德鍾情於法,實修實證,普度眾生,蛻變為一個正信善法的佛弟子! 

李時枚(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聽溫教授的講座,對六祖大師的平生又加深了更多的瞭解和認知,在廣東定居了二十幾年,去過曹溪南華寺多次,也去過光孝寺,對六祖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倒背如流,只能說曾經只當這是詩詞來讀,自入讀了香港佛光學院,聽法師們講經說法,對佛法、佛性有了點認知,今天又在溫教授的講解下,才明白這首偈語是何等的智慧,中國的禪宗由這裡開啟了南、北兩派,也有了一部中國自己的佛經,像溫教授說的那樣:六祖大師是真正將佛門敞開的人,不只敞開是連磚牆都拆了,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聞經聽法,真是了不起。如果說六祖大師是那個敞開佛門的人,今天的星雲大師就是那個迎接學生進門學法的人,正是因為這種弘法眾生的精神,才能使我這種在家的主婦,也能通過現代網路能在法師們的帶領下聽經聞法,這是何等的幸運,感恩!並能將學到的東西善巧的運用到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喚醒自己心中的自我佛,在生活中好好修行。感恩法師們!

林燕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教授的講座太精彩了,他的PPT 圖文並茂很詳細,讓我們一眾對普通話不靈光的人,更清晰明白。自從接觸佛教以來,總覺得禪宗是一個神秘的宗派,只是打坐參襌,特別是在起煩惱的時候,或是在感受生活壓力的時候,人們都建議去打坐參禪,淨化自己、去除煩惱。這也讓人感覺到禪宗好像是一門小乘的宗派!通過溫教授的介紹和講解,真是恍然大悟,原來東土禪跟印度禪是不一樣的,東土禪是不光靜坐,還要培養內心。禪宗不立文字,並不是不需要文字,而是不為文字所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慧能生活禪的啟示:
-生活與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場地
-安心:禪悅的根本,在生活中學會放過自己
-莫忘初心:找到佛心、回歸佛性
總結:
幸福不是沒有煩惱與痛苦,而是學會與它相處,幸福從來不是來自遠方,而是源於覺醒的自我。
這次的講座真的得益不少,我想我要把 "六祖壇經” 好好去閱讀一下。感恩溫教授的法佈施!感恩總主持和一眾主辦單位成就了這次講座!很期待下次的講座! 

柯楚燕(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講座,很快就入心,易懂,講到拈花微笑,襌在拈花微笑,微笑是世界最美的表情,我覺得微笑真的是最美的.。教授由初祖-達摩,講到六祖慧能,每位祖師的悟道過程,令我明白修行在人間,生活與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場所,星雲大師-國際化,提昌人間佛教,以人為中心的佛教,佛法不僅是信的,還是用的,人生是道場.生活就是修持,我都要認真修持,希望透過佛教經典的學習,以聞思修來提高思想層次,善業逐漸增長,開發自己的佛心。希望更多親朋好友都認識我們的人間佛教。
講座心得溫教授妙語連珠,詳細介紹慧能很多思想,能覺能悟,善知識的引導,獲益良多,期待下次講座,感恩! 

王楚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溫教授的講座很精彩,在短短個半小時左右的內容,就能使我瞭解六祖慧能大師生平傳奇,真感謝教授精闢的講座內容,認真細膩的講說。更感謝常住是次的安排。
反思:從過往以上各位大德和弟子的微笑、對話、不語中的互相相應,真是十分羡慕,師徒兩能朝朝暮暮的相處,相傳和悟解。心印心向佛的肯定,心想能得到宗師的肯定,是超越自己本性的實踐—我就是佛。
啟發: 在疫情下,禪的修持法門真的合時合候。不語的禪修在滿城風雨,惶恐的日子裡,給人一刻的寧靜,是多好呀! 我也要少說話多參禪。禪在心、禪在家、禪在生活,禪在人間。
期許: 我把禪帶入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之間,能有一點禪味,體會一些禪機。
(三)舂米的啟示: 弘忍大師要慧能大師舂米八個月,來考驗他的對求佛的決心。而慧能大師一聲不發地老老實實就這樣幹了八個月。弘忍大師從他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方便自己把杠杆壓起來舂下去,心中肯定慧能有強烈的忍耐心的。
分享:真的要感恩弘忍大師的慧眼獨具,更要感謝六祖慧能堅定的毅力來完成師父的託付,師徒相互不辜負成就中國佛教走向南宗禪的轉型模式,禪海波湧,慧燈無盡。 

胡家舜(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從維摩經上課、六祖壇經講座、清明水懺的學習,我理解到菩薩行的行者心理質素非常之好和強大,他們會向著目標進發和行動,所以不會受到凡夫的特質已影響。維摩的探病故事實際上就是為了示現宇宙的實相給大家認知,當時有出席的弟子都即時開悟了。維摩本人根本不需要大家來探病,因為維摩本人已經清楚瞭解宇宙的本質,大家來探病只是給大家一個因緣去開悟了。六祖表明了佛法並無漸頓,問題只是在於人。當人進入了佛菩薩的境界,所有的知見也不會再落入凡夫的見解,遠離顛倒夢想!水懺說明瞭凡夫的一切都是不好的身口意的作業,令自己落入痛苦之中,不斷輪回!
所以當凡夫發願行菩薩道開始,其心理質素開始強大起來,他們向著目標進發,猶如觀世音菩薩一樣聞聲救苦,普度眾生!相反凡夫不斷向著三毒的巨輪活在一起,雖然有時明白,但由於業力太深,未能長期維持佛菩薩的知見。
正所謂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我們究竟有什麼更好方法來引導他們呢?我認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本懷才對。他們感動了才懂得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見。 

鄧晃香(大陸)—香港維摩書院

講座,讓我深入瞭解我們拜佛求佛,目的不是只求福報,是體會佛性。靈山會上的“拈花微笑”參禪的目的在於悟道。悟:就是找回自己迷失的心。這就是禪宗五個祖師想要告訴給世人的宗旨。
六祖慧能聞經起信,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中的話,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走上他成佛的道路。
他這種求法的目標和堅定心真的令我很敬佩,要是像他有累積修來的佛性種子就好,不識字就能懂得經文要義。他超越文字般若的局限,開顯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全新境界。住持上課也說過:“我們透過經文的文字,讓我們自己回到自性海中。所謂回到自性海中看著文字,把文字消掉了,透過法義,文字的意涵,回到自性中,這樣才能真正看得懂經文”。
雖然我沒有天生悟的種子,但教授說重要的並不是一味地厭離、否棄現實人生,而是應該致力於破迷開悟,一旦開悟了,眾生即是佛。這種對人生現實價值和意義之積極肯定,使得人們不是從遙遠的來世和彼岸獲得精神的寄託和安慰,而是在當下之現實生活中“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力量”。
我的啟發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修行的本質只能是自度,如同父母可以給你買最好的鞋子,但無法代替你走路,只要起信,一切皆有可能,寧破戒不破見,如果方向錯了,努力就是錯上加錯。把握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種下一顆佛種子,希望能去到有因緣修行的好地方。 

鄧淑芬(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還記起剛入佛門無久就學習這部「六祖壇經」,當時候好像似懂非懂的感覺;但是令我心刻就是這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感謝住持的安排能再次有此機會再此學習!感謝教授給予我們精彩詳細內容介紹,猶如讀了部「六祖壇經」對於內容增添一些理解和法喜啊!

我們學佛也好,參禪悟道也好,都是從心出發,意思就是將心地轉化工夫,就能(覺性)得解脫!參禪不只在於坐下來,一時輕安寂靜狀態啊!而參禪目的在於「悟」道,「悟」在當下,「悟」就是找回自己迷失的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說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不只是坐禪修行,其實也可透過日常行為用事生活當中都是修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呢?⋯人本自清靜心安定的,只因為八千萬塵勞心門打開了,皆從妄想我執我見貪嗔癡等蓋覆本心,這時候,不是要求人事物的改變,應自我觀照,省思自己,管好六根得清淨,做好自己本份,以平常心回到無所住無相的清靜心!從學佛行佛開始,解行並重,自覺覺他,發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行,如八正道,六度,四攝法等,持戒於(諸惡莫作,自淨其意,眾善奉行),把心清掃乾淨,凈化心靈,就能識見本性;人心與佛心同是一心,差別在於迷悟不同(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鄺婉彤(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從溫金玉教授的講座中,我對禪宗的歷史及發展瞭解深了,明白到原來禪宗發展到六祖慧能的時候,已經否定了外在的修行形式,肯定了只要自識本心,在行住坐臥世間日用中亦能成佛。那麼後來流行的茶禪、至現在流行的咖啡禪、攝影禪,只要從中能讓自性顯現,是沒有偏離六祖慧能對於禪的定義。

自從疫症大流行之後,我大部份時間都在家工作,與外界接觸少了,人我是非是減少了,但因為工作時間反而更長了,工作出現的狀況會很容易影響我整天的情緒。今天大清早我接到了客戶的電話,說有些狀況出現了,問我應該怎樣處理,因為出現的情況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我的心就開始不斷的去想即將會發生的一連串事情,我在想,為什麼一大清早就發生這個大問題,真的很倒楣。今天本來預備外出處理一些要緊的事,但橫生出一個事情,破壞了我的行程計畫,內心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負面情緒維持沒多久,我突然醒悟,我現在只需要處理當下的問題,不應該去擔心一些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將來的事,心即時定了下來,浮躁不安消失了。

溫金玉教授在講座中提到星雲大師所說的,生活與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場,今天在日常工作上深深體驗了大師所說的這句話。 

關榮蓮(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感恩溫教授詳細介紹禪宗傳承及對《六祖壇經》的扼要說明。二祖慧可千里迢迢去找達摩祖師,求達摩教他怎樣才可以心安,達摩只是答他:「我已經為你安了心。」慧可頓然開悟。達摩單憑一句說話已令慧可心安,可見能否心安只是在於我們的一念之間!四祖道信:「何人縛汝?」疫情下,很多人感到內心焦累不安,只要我們明白萬法因緣生、因緣滅的道理,如教授所說,不作繭自縛,自然可以身心安然自在。

六祖惠能大師清楚明白地告訴大家人人皆有佛性,本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智愚的分別。溫教授說,「一個覺者並非凡事皆可一帆風順,而是能夠勇敢面對人生所遇風雨!」我們要相信自己,承認「我是佛」,勇於承擔,「以自為燈」,這樣的人生才是積極和有意義。

無念行不是要一味執著甚麼都不去思考,使心念斷絕六根。無念行是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時,不起妄想分別,對一切外相不起執著或厭離之心,對萬法不取不舍,提放自如,心量廣大,心體無滯,隨遇而安,身心自在。

《六祖壇經》提醒我們要把菩提心量擴大如虛空,沒有邊際,亦沒有是非善惡對待分別,不取不舍,亦不染著,這様的修行才是摩訶的意思。三祖《信心銘》:「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也是要我們停止分別對待,便可見本來面目,了悟「至道」。要做到無分別對待,絕非易事,但《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給了我很好的提醒,希望我們能實踐離相無住、妙有不有的中道生活,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應無所住而生起清淨無染的心。 

陳映霖(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這周剛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壓力一點不少,很不自覺又回到以前不斷在忙,付出很多,然後被人家一句話就亂了心神。重溫之前的課堂內容,讓我再一次將佛法、將師父所教的牢記一遍,這五濁惡世,感覺在社會上要保持清淨的身心其實很不容易,剛過去周日溫教授的講座分享很受用,現在每天起床就發願要學習菩薩的行儀,承認「我是佛」,要在工作和家庭中修行,因為我的臉色就成了家人的悲喜,工作中要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問每天都感覺到有很多不足之處,仍有貪瞋癡,有分別心,希望透過每天修行和反思,將習氣去除,慢慢自我提升。
溫教授用很樸實和淺白的文字與大眾分享了禪宗的歷史,事實上這些內容可能以前也聽過,但內容實在是握要的說明佛教如何由初祖發展到六祖,我來得及把這些都記下來,還可以在網上重聽,感覺真是獲益良多。

慧能大師由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決心前往黃梅東禪寺拜五祖弘忍大師為師,以舂米的工作修行,憑藉著超凡的智慧和佛性得道成為六祖。六祖壇經給我很多啟發,我稍作記錄如下:
□  我們很多時作繭自縛,蠶其實是自己,每天吐絲自纏,最終禪變了蠶
□  善護念頭,不與惡緣相應
□  參禪的目的就是悟道,就是要找回自己的心
□  把生命的貪瞋癡去掉,我慢妄想,佛法自會出現
□  我是佛,行三好四給,每天開心開發自己的佛性
□  成佛只在一念,不向外攀緣與執著,往心內修
□  覺者並非事事一帆風順,而是能夠勇敢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雨,建立勇敢的人生
□  不要在紅塵中迷失了自我,修行並不需要拘泥於某一種方式方法,對每件事都當作修行,把心安住,用一顆無分別的心做有情有義的人,完成自己的責任,正面影響他人,圓滿人生。

真的很感恩溫教授的分享,期待下來周日溫教授的另一場講座。 

陳詠珊(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溫金玉教授的講座非常精彩,內容極之豐富。雖然追不上教授的速度,當中的內容要細細咀嚼三至四遍才能好好消化。
「聽」是如此的重要。除了用耳朵去聽和接收訊息,如何用心去聆聽也是一門技巧,要通過。聞,思,修」才能變為有用的,屬於自己思考而來的材料。看見教授侃侃而談,簡報內容如此充實,可以想像到教授以往不斷的吸收和思索才有今天的成果。
有些「聽不到的說話」在心底裡一直低聲呻吟著,只是自己充耳不聞,不多加理會。學佛了,才知道往外求只會苦多於樂。靜下來才聽到自己的心聲。
「心」也會吐苦水的,只是自己一直以為這是糖水,還甘之如飴,享受在苦中作樂。誰知道這是一直在障礙自己,導致身心俱疲。
希望我能用更多的時間好好去學習和聆聽,用舒坦的心去看,又是另一番風景了。 

陳瑞英(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教授將慧能大師將禪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執著形式上的打座參禪,著重將心找回安住當下,回想之前上過幾期的禪修課,參加過一日禪,老師的指導下打座經行,留意自己身體的呼吸和感覺,每天在家坐一段時間,那段日子修持對我幫助很大,情緒平伏,心亦安靜,留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依法修行。我認為初學佛子還是要經過規矩的學習,才能好好的運用在活中。最近發覺身體反應比以往差,境界考驗很多,看到這講座標題,憶起許多考驗是自己不穩的心引起,從而再從這裡下手,將心安住,多加留意,希望能有改進。

陳瑞華(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受益匪淺,更感謝常住的用心,讓我們在學佛道上透過多聞熏修來增廣見聞,建立正向的人生。其中有一則:鯊魚和熱帶魚的實驗,讓我有很深的反省。凡夫的我都是在玻璃牆而不自知,所以要不斷的在生活中時刻警惕不被世俗和慣性所綁架,要做個有覺知力的人。

黃靜儀(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教授從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簡單介紹到主角六祖惠能,這樣講解,我就清楚這幾位偉大的禪師。
教授的ppt很詳盡,就是有時跟不上,但也能翻開ppt 看明白,真的花很多時間去解說惠能禪師的事蹟,讓我們明白禪的意思,不為相所困所惑,開發自己的心。
以前很喜歡聽禪故事,讓我慢慢品味個中意思,細細思考,有時候不一定會明白,但還是喜歡。讓我有深刻的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讓我輕鬆思考。所以喜歡禪故事。
今天很多知識性的學習,讓我更能瞭解多一點禪師事蹟,很有趣味。禪修真的很深奧的,我沒有太多的慧根去瞭解所有,所以有老師教導是最好的,也是最幸福的,感恩老師們! 

孫偵董(香港)—香港維摩書院

周日溫金玉教授的講座令人受益匪淺。一直以為禪宗是難行道,頓根如我恐怕難以領會其精髓,但溫教授深入淺出,從禪宗歷史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智慧總結,每當我感覺內容漸深追趕吃力的時候,溫教授總能適時地引用生活實例或網路流行語,其活潑潑的講解風格恰是禪意之體現,時而醍醐灌頂,時而如沐春風。問答環節同樣精彩,教授對每位提問者都非常慈悲,先共情,再從更高的境界給予啟示,只言詞組盡是智慧。在小小一場講座中能現場感受賢者為人處世之智慧,令人印象深刻,大受啟發。於是,這幾天睡前或閒暇時,便要看幾頁《壇經》,溫故知新。再過兩日又能參與溫教授的講座,十分期待。

袁琴(香港)—佛光香港書院

從禪宗的歷史,傳承,以至到後來中土六祖慧能大師的禪風禪宗思想,教授圖文並茂的講解,一場精彩的講座。
南頓北漸,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禪有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教授說:頓悟:即指當下理解,體認,領悟佛理。頓悟說的立論基礎是人們本覺的心性,將成佛與否歸之於心之迷悟。
人心與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別僅在迷悟不同,迷即為凡,悟則佛。
慧能大師曾經說:「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
所以禪也是一種卻惡向善,除邪行正的法門。
人生就是道場,生活就是修行,行住坐臥,要不住六塵,莫生妄念。 

磨相勇(中國東莞)—都市佛學院

每個年齡段認爲天大的事情在現在看來,都會消失,正所謂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每一念都會隨著因緣合和聚散而有無!但有一種心,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利益幫助大家而充滿的法喜,從小時候到現在一點都沒有變,這個法喜的心真的是通古往今來!
感恩今天溫教授爲我們安心!感恩住持慈悲教導!  

陳玲玲(香港)—都市佛學院

感恩溫教授的演講非常精彩,感謝住持的發動講座因緣與鼓勵!感動人心的演講內容非常精彩有意義講座活動。非常珍惜有緣人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講座中清楚明白,迷悟之間更加重要的是去除執著心。一起學習佛法,人生其實很多事情都沒得選擇,好好保持正念、管理好自己的佛心。面對人生態度與信心更重要!其實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中的快樂。珍惜每一次機會可以繼續聽講座。一起加油!

黃寶鳳(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非常之精彩的講座,謝謝溫教授!人生難得有這次的恩緣能够,在這新的科技裏跟你學習。
禪真的在生活中,因歲月催人,在生命掙扎過程中,只要我們用心感受,便可以得到禪的樂趣,只需要用一顆單純的心,便可以樂在其中,會心微笑的喜悅。 

李海燕(香港)—都市佛學院

在生活中去行去做,把所學所悟融入到生活中。
末學合十感恩溫教授的分享、感恩佛光山、感恩總住持永富法師、感恩常住、感恩所有的法師菩薩們成就這場講座,讓末學能共沾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