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川教授:藏海一滴——漢文大藏經漫談 — 心得報告

吳志勇(香港)—都市佛學院

誠如總住持永富法師所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聽萬教授的漢文大藏經漫談,就如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親歷古人保育佛教經典、文化與文物的智慧與艱辛。
真的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精品,是我所參加的講座當中,看到最多以及最寶貴的法寶文物的一次。
能成為大藏經中之一,是有入藏的標準的。要經過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及分部標記的步驟,非常的嚴謹而且有系統。「天號」所謂「天字第一號」就是大藏經的第一帙。這種索引方式,據王重民先生在《中國目錄學史論叢》中說,是達到了相當科學的程度。
經典的編藏如此嚴謹,為何會產生了偽經呢?萬教授解說,可能因當時普通民眾不識字,沒有閱讀的能力,所以僧人都以說經的方式,以顯淺的佛法去接引民眾,因而產生了一些被疑為偽經的經典。我這樣比擬,當時的僧人所說的通俗佛法是本土對佛經義涵的「二次創作」以適應當時民眾的需求的「生活佛法」,不知是否貼切。
古時的大藏經不像現在,一打開手機就可以閱讀。萬教授表示,在禪門的「叢林清規」裡有明確的規定,要達到什麼的要求才能閱藏的。對於藏經的流傳,真的生起一股崇敬的心,「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羅秀蘭 (香港) —都市佛學院

聽過萬金川教授詳細講解漢文大藏經後,我們都會更加珍惜聞法因緣。雖有些經典遭遇戰火而失傳,但還有很多大藏經典幸獲保存至今,包括金剛經,妙法蓮花經,華嚴經,維摩詰經,高僧傳及百法明門論等。依教授所述,原來從翻譯工序開始前已是很嚴去精挑細選所有參與之高僧大德及資深學者們,而且只允許留在宮中或寺院內進行慢長細緻的翻譯工作。經典製作完畢後只放在宮中供奉。武則天可以為祖母抄寫"金剛經"和"法華經"祈福。但一般平民百姓簡直沒有接觸經文的機會。
現今的我們,非常感恩能够報讀佛學班,隨時在佛教道場或店鋪請經本或透過網上讀經。有學員問初學者應從什麼角度去理解經文,教授指引: 應透過查看辭典深入瞭解每一句子的每一個字,便有助提升自我理解能力。
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佛法文化之光必須延續,住持總結時提到,後輩佛弟子們,爲報祖師付出的恩,要散播佛法菩提種子,當學無盡燈者,讓佛光世世相傳,法水長流五大洲。
多謝住持及各位法師們成就大罪參與講座,同沾法喜。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自在!
後學 羅秀蘭 感恩合十 

葛莉仙 (中國江蘇無鍚) —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萬教授用二個多小時的時間把整個漢文大藏經的歷史非常完整地呈現出來,這是我從不敢奢望獲取的,大藏經對我來說是那麽神密,那麽高不可攀。也曾想對大藏經的真面貌要探個一、二,却無從下手,只能遙望。經萬教授一展示,一講述,頓似被揭開迷霧的廬山,讓人識得真面貌一、二。 正如永富法師開示:我們所稱念的開經偈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是那麽的如實那麽的觸動。這一刻我是真正的體會到了。 萬教授講述了在整個佛教東漢時期正式傳入中國,那佛經經過翻譯,在京有二千多年,在整個中國本土的播種成長,大量攝取了漢地文化的養分,到後來綻放出這種璀璨奪目的佛教文化之光,最後也形成了我們中國特有的佛教大藏經,幷且也成爲世界文明的奇葩。所以說漢文大藏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具體成果,對于中國文化乃至于整個漢文化確實也都産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佛教發展到現在,能有今天的成就,那是有多少的祖師、大德、出家人、居士們,他們奉獻著畢生的努力,有的是捍衛,有的是弘揚佛法,都是爲了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他們留下了那麽多的智慧寶藏給我們,所以我們也應當要好好的去護衛,去努力的實踐,讓佛教可以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被人所信奉,可以繼續在這個世間生根成長,我們也才能够不辜負佛陀以及祖師大德們的付出。永富法師期許我們:“要一起共勉,我們要繼續播種,佛光才能够普照三千界 法水才能够長流五大洲,我們必須要讓這個法燈永不熄滅,讓這一盞一盞的無盡燈爲世間爲世世代代的衆生帶來希望,帶來光明與人間的歡喜。”在這裏我要對大家說:“我願意”。

麥鳳儀 (香港) —都市佛學院

感恩住持永富法師鼓勵。我們真的要努力學佛修持,以報三寶恩。今天聆聽萬教授詳細解說:兩千多年佛教珍貴的經典、文化與文物的智慧及保育過程。而能成爲大藏經的標準,要經過嚴格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及分部標記,非常之有系統的。雖然大藏經是佛教的典籍,但是其內容包羅萬有,非常之豐富,涉及了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醫學、建築、繪畫等諸多領域。古時「叢林的清規」很嚴格,有明確的規定,僧侶也需要達到某一個階段的要求,才能閲讀接觸某類經典。(是我的理解)我感到很可惜及痛心,許多原本的版書毀於戦火之中,未能流傳於世上。 所謂:「偽經」的經典,我的理解是因為經典內容深奧,不是一般人能夠領悟理解,爲了能廣傳流通,弘法利生,精通經、律、論的三藏大師,重新編輯、印製、翻譯經本,以便後世人,能够修持誦讀,而每部經典開始寫「如是我聞」,就是因爲這樣,才有「僞經」的傳說。

高明新 (中國江蘇宜興) —佛光祖庭大覺寺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兩個半小時內,與歷代藏經珍品結緣,因緣何等殊勝。
在古代,只有少數權貴可以閱藏,隨著佛教的普及,經流通到民間,不識字的人以聽聞講經的方式接觸藏經,因此出現通俗化的民間版本,對佛教漢化起到重要作用。老師介紹了藏經裝幀的多次演變,從卷軸到方册,古人弘法衛教的大願行令人動容。古本藏經有特殊的魅力,即便我們不解經意,工整的顏歐柳體和排版也足夠賞心悅目。
萬老師說,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實是由僧人們多年經營創造的好山好水,就像佛光山,原本大片的荒凉,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成爲人杰地靈的寶山。可見,人能弘道,佛教靠我。當代科技已將深山裏的藏經普及到網路,願越來越多的人能親近大藏經,閱讀大藏經,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感謝佛陀! 

劉詠儀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聽萬金川教授的講座,如同獲得240萬人民幣的獎金一樣難得,講座提供豐富詳細的內容及精彩珍貴的圖片,不用走遍世界各地博物館及寺院,已讓我見識更多歷史文物法寶,非常多謝教授的用心,令我更深入瞭解藏經嚴格的製作及編𥴠過程,我一直以為譯經只是一兩位法師的事情,原來有這麼大的譯經塲,有系統分工合作,每人都各有功能,非常嚴謹,小的譯經塲,也具特色,可見翻譯經本是可等隆重及需要眾緣和合的事情,看到手抄經本的字體非常秀麗工整,以前是沒有什麼塗改液的,可見得他們是非常專注及用心,才能寫出這樣優雅的字體,在講座裏,教授還教導我們閲讀經典的態度,要一門深入,他自己的要求是要對每一個字,每一句及每段經文都要瞭解清楚,需要找尋很多資料及請教別人,累積知識及知識會變得系統化,以後對閲讀其他經典也會變得不難,感恩萬教授的分享及教導。

王志慧 (香港) —都市佛學院

對於深入經典,是我一直對自己的要求,所以今天萬金川教授的漢文大藏經漫談講座,我是非常期待的!大藏經實是法寶中的瑰寶,雖然很多人難以瞭解,但今天通過萬教授精彩的演說,還附上很多珍貴的照片,不到兩個半小時,我心裏滿滿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感覺。
透過相片,萬教授一步步帶領我們走進大藏經的世界,原來大藏經是如此的豐富多元,內容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音韵、天文、地理、曆算、醫學、建築、繪畫、科技、民族、社會、中外關係等各種多領域,不同的地方有供奉不同的大藏經,背景不同亦各有特色,實在令我大開眼界,智慧增長啊!
萬教授實在是大藏經的專家,大藏經的活字典,我很期待下次再有機會上萬教授的課,感恩萬教授、感恩總住持!

王楚花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講者:萬金川教授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佛光大學前佛教學院院長)萬教授今天的講座,內容提供了百多張有價值的經文,使人看得目不睱給,真佩服教授的魄力,在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不停的講說,態度認真,如此敬業樂業的態度,真感恩有幸能聽到教授的講座。更感恩前人努力,帶給我們後人的福份,改良的經書給人們的方便,造福千千萬萬的眾生。

吳木英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很高興再次聽到萬教授的講座,萬教授對於寶貴的大經藏知識非常、非常之豐富,教授今天帶了很多珍貴的圖片,從古至今的包羅萬有:
1. 有契丹藏的阿含經卷36
2.敦煌藏經洞裏以經帙的經卷
3.聖語藏(賢刧經卷第一是大業六年(西元610年
4.思溪藏分別縁起初勝經
5.有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唐朝官廷寫經(妙法蓮花經卷第五)
種類很多,讓我們安在家中也能夠看到歴朝歷代的大藏經法寶及各處地方的珍藏品。
令我最有印象的是唐太宗對佛教的貢獻及愛戴,在唐朝時代,不准許佛經在市集或店內售賣,因為佛經書不能任意買賣,這個是對佛教的不尊敬。佛經在寺廟裏是用抄寫方法給民眾請回家看的,這個是清規代表當時的戒律。
而且所有大藏經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閱讀的,因為大藏經是至高無上的法寶,主要是在寺廟內供養,這是保護大藏經同時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衹有印經,抄經的人和高僧大德才可以閱讀大
藏經的內容,他們對大藏經的恭敬,在每年的農曆6月6日把所有大藏經放在太陽下曬經,這是讓法寶得以保存長久。
萬教授的講座真是很精彩,他帶給我們對佛教的藏經更多認識,佛教藏經是以往很多高僧大德拼命的努力維護佛教的承傳至今天,真的感謝他們的奉獻,我們才能讀誦佛法的經典,從經文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及方向,現在人間佛教是保護我們及大眾,我們有縁能看到一些佛教的經典,已經是很難得了。 

吳瑞英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今天難得的殊勝因緣可以邀請到萬金川,帶我們一起遨遊各國經典藏經閣的法海世界,教授分析解說,從寫經到刻經、大藏經的三項標準包括: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外部標記、藏經標誌法的演變、以及寺院藏經的主要來源,包括朝廷頒賜、私人捐置、募資請藏、和自行雕印等資料。今天的課程讓末學看到很多很精彩、莊嚴的佛教建築。教授帶領我們遊走亞洲數國,一探各國的藏經閣建築,也到了日本、韓國、泰國等國。更瞭解藏經的集結、刻印等緣起,很多國家全力來刊印、流傳大藏經典。印象深刻的是早期的大藏經均為寫本,從北魏到宋初中國寫本大藏經的概貌,看到秀麗的顏體、歐體、趙孟體的寫本,內心很感動,扣起自己學習書法的情況,也曾經臨摹的這幾位大德的字體,倍感親切,當下生起要重新練習書法的念頭。誠如教授所說:「面對那些一絲不苟的寫經,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當年信眾那份虔誠與淨信,那種情感與期望。」看從佛陀傳法到兩千多年後的現在,我還能聽經聞法實在難得,真的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學佛、聽講座的因緣、把握每個學佛行佛的當下。

李時枚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第二次聽萬金川教授的講座,真是豐富多彩,精彩絕倫,從倖存的於世《開寶藏》的一紙殘頁開始講起,經文怎麼來的,歷代翻譯經書的流程,聽著講解,彷佛跟隨著萬教授走進了歷史的各個藏經樓,不由感歎大藏經能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的不容易呀,而我有幸今生能遇見佛法,並在法師們的帶領下學習佛法的智慧,是多麼的三生有幸,感恩!

林燕儀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感恩萬教授對漢文大藏經的精彩介紹,今次的介紹比上次的更詳盡珍貴!以一頁值240萬人民幣的殘頁作開場,真是令人驚呼!跟隨著一段段文字,從漢文大藏經的重要性開始,細說出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於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的祖師大德所寫的經典,很多都是手寫真跡,還有大藏經的三種選項標準說明,從寫經到刻經,流傳於世,饒益眾生歷程。還有很多圖片,包括倖存於世“一頁一金’’的經本與殘章,歷代不同地方的寺廟、藏經閣、藏經洞、貯經箱、經櫃、籖條等等,真的大開眼界!很羨慕也感恩萬教授能廣遊各地的佛寺、藏經閣等勝地,把所收錄的珍貴資料與圖片與大眾分享,真是得益不少!很期待再有機會分享萬教授的資料庫裡其他珍藏!感恩 感恩!

孫海明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通過萬教授的講《藏海一滴——漢文大藏經漫談》,使我認識到古代高僧大德對佛教藏經的重視,以及對護持三寶的恭敬,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佛教經典,後世才得以聞法學習,佛教才有可能實現發揚光大。萬教授一邊闡述藏經背後的故事,一邊穿插運用了大量的考證圖片,內容特別豐富,可見萬教授的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認真,語言中流露出他崇高的宗教情懷。同時,他語言中流露著長輩的叮嚀,身體力行給我們最好的示範。啟發後世學佛者珍惜眼前的安寧,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護持三寶的誠心誠意,誓願將法身慧命安住在佛菩薩的座前,努力將佛法發揚光大!

徐潔儀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雖然自己對《大藏經》的概念一無所知,更加無法遍覽藏經。但是在講座中萬教授提供既豐富又具備歷史價值照片讓我們參閱。當中包括多種藏經版本;收藏形式和收藏地方等等。這不但擴闊視野更讓我們在歷史中往來穿梭。
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是萬教授提出有兩點,一是沒有兩套《嘉興藏》的內容是完全一致,因為每所寺院把祖師大德著作收藏起來,然後直接再作經刻而導致。而另一點是《龍藏經》全球只有三套,而其中一套收藏於《佛光山》《藏經樓》中。雖然價值連城,但師父上人星雲大師,仍然特意安排我們跟這套稀世珍品結緣。試想想能跟法寶接觸確實是很有福報的事情;真是令我們感動不而。 

陳映霖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萬教授分享了漢文大藏經的歷史和很多古代藏經的珍貴照片,也見到不少千年古剎的珍貴照片,佛教從東漢時期流入中國至今二千多年歷史,在中國成長,成為有中國色彩的大藏經,唐代對經典十分尊重,一般是在佛寺中才能請,在市面不能買,一般人不容易看到藏經,要有一定的道行的人或出家人才能接觸到。大藏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佛教光明照亮眾生的一盞明燈。

陳瑞英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萬教授對藏經的認識介紹,真是護我獲益良多,增長知識,雖然不能全聽懂,但圖文並茂,大致明白,驚歎經藏是前人大德艱辛製作,由翻譯,整理,排板,校正都一絲不拘,製作時間,人和物力之巨大,對於法寶,我們每次讀誦應珍而重之,心懷感恩經藏得以流傳。

曾淑敏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講座內容精彩豐富,並與大家分享很多珍貴的圖文。萬教授講述能夠成為大藏經,必定有特定的條件,包含人力、物力、文化水準,而至背後信徒的虔誠。從相片介紹中看到大藏經有不同版本,都是非常珍貴。版式解說,讓我們知道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有不同的格式,真是獲益良多。
萬教授是研究大藏經的專家,感恩萬教授的講座,才能欣賞到具有歴史價值及非凡意義的法寶。經歷不同的朝代,動員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夠保存至今,實非易事,感恩前人的貢獻。 

鄧晃香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感謝萬金川教授“漢文大藏經漫談”的講座,珍貴的圖片,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讓我有了基礎的認識,漢文大藏經的重要性:
1、佛教在東漢時期正式傳入中國,透過了翻譯操作,佛教的經典也隨之進入漢地。兩千多年的歲月,遠從異域而來的佛教在中國土地上播種、成長,它大量汲取了漢地文明的養份,並從而綻放出璀璨套目的佛教文化之光
2、在這個漫長的時日當中,漢地佛教典籍的形成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一起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的洗禮,它們一道成長,終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佛教大藏經,並成為世界文明的奇葩。
3、漢文大藏經主要是以漢譯佛典為核心而編製的,它是按照一定的結構組織,並具有一定外部標誌的漢文佛教典籍及其相關文獻的一套叢書集成。
4、漢文大藏經雖然是佛教的典籍,但是其中的內容卻涉及了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音韻、天文、地理、曆算、醫學、建築、繪畫、科技、民族、社會、中外關係等諸多領域。
5、漢文大藏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具體結晶,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漢文化圈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是今天我們研究中國文化以及東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我國第一部佛教大藏經是始刻於北宋開寶四年的《開寶大藏經》,略稱《開寶藏》。有同學提問,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凡以經、律、論為中心的大規模佛典集成,皆可稱為“大藏經”,初學者應怎樣切入。教授強調一門深入,用智慧選擇一個真正能夠指領我們成佛的一個法門,然後一門深入,一部經明白了,其他經也會通。感謝教授佈施漢文大藏經的精心研究成果,帶給我們難遭遇的大開眼睛,讓我們法喜中遨遊大藏經。希望我們共勉,繼續為佛教播種,讓法燈不熄滅。 

鄺婉彤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從小到大,學校書本上也沒有教過‘千字文’,今天上完教授的課,再在網上查找資料,才知道千字文在我們中國文化上的重要性。千字文在民間流傳廣泛,故也廣泛用來對事物進行編號。教授給我們展示的其中一幅圖片,經典上有流字號,屬於千字文內的‘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另一幅圖是駒字號,屬於千字文內的‘鳴鳳在樹,白駒食場’。感恩教授無私地為我們分享他的珍貴學術研究,令我們認識佛經目錄的製作以及藏經的編纂,從而更加珍惜歷代祖師大德為我們留下的法寶。

關榮蓮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謝謝萬教授講說漢文大藏經,並分享珍貴照片,把整個漢文大藏經的嚴格整理過程詳細剖析,讓我們可以看到佛經是如何在宮廷翻譯,集體創作、有系統的、経過無數人的努力,才可以翻譯出來。還有,前人是如何用心用力的抄經和保留分類珍貴的經典,那時候還不是人人都可以看經典的喔!我們今天有因緣讀經,聽經聞無法是如何的殊肋難得啊!

鄧淑芬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感謝教授精彩豐富的內容!教授分享其一張相片《開寶藏》的一紙殘頁,成交價240萬人民幣⋯讓我們大開眼界,可見藏經的珍貴啊!
教授悉心準備了一百七十張珍貴相片仔細講解與分享!從講座中獲益良多學習很多歷史文化,珍貴文化法寶!大藏經版式解說如:有書衣,首題,千字文函號等!大藏経收納有不同方式如屜枢,經箱和卷軸裝就以韱條取別!
講座中,明白到原來大藏経有入藏嚴謹的標準,要經過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和分部標記的步驟!教授說當時候不是那麽容易可以看到大藏經,禪門的叢林清規有明確的規定,符合資格才能閲藏!
成為大藏経,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集體創作,還要有具足因緣條件如:文化水平,經濟,人力物力資源等,才能圓滿完成啊!
過去高僧大德為了佛教,經歷種種困難,甚至以身殉道等,都是為了(正法久住),心內深深感受開経偈和回向四句偈其內容:(慚愧感恩大願心!!!)佛、法、僧三寶,以法是為尊貴!非常感恩前人和大師⋯我們以恭敬心,稀有難得之心,精進佛法!
佛教徒佛光人的幸福就是佛光山為大家提供很多各方面途徑學習和閱讀(如佛光山大藏經,各類課程,講座,書藉,法會等等)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身為佛教徒
護持(正法久住),延續下去。
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長流五大州! 

陳楓瑩 (中國汕頭) —香港佛教學院

感謝萬教授跟我們分享大藏經的許多知識,從譯經、印經工作的名單中,直接看到經典翻譯與流傳工作的嚴謹,今日我們雖然透過網路能很方便閱讀到經典,但這些都是前人歷經千辛萬苦才成就的,更要珍惜與尊重。從中也看到,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一輩子能做到一門深入,也是難得了,所以也不能總想著這很好要學一下,那也很好想去學一下,到最後可能都是只懂一點點,卻沒有自己系統的修行心得。

李翹欣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謝謝萬教授詳細説明大藏經的製作和編纂, 到寫經的時代, 及不同年代貯藏藏經的方法, 及不同地方存的經藏, 好像是在山西大同華嚴寺內的壁藏, 元官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當中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大藏經傳入中國的重要的是佛教是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国,在傳入中国期間,經歷了三武一宗的法難, 及在大平天國及文化大革命, 經過不斷改變, 建立了大藏經, 也體會當中的歷史, 大藏經的內容包含了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等十六項的領域。

陳姍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萬金川教授於上週末帶來的《藏海一滴——漢文大藏經漫談》講座中,通過豐富且珍貴的歷史照片,用圖解的方式,有圖有真相地給我們展示了大藏經在不同朝代從寫經到刻經的演變,不同經典印刻的版式,不同時期經典的呈現方式(如卷軸裝、經摺裝、方冊裝),藏經索引標誌方式的演變,甚至包含了印刻版式中所包含的細節(例如不同時期字體的變化,不同的印刻方式所呈現的每頁行數字數限制等)。萬教授在講座上對大藏經歷史演變的過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內容引人入勝。
大藏經在開始只能夠通過寫譯的方式來對經典進行翻譯和編制,並且需要滿足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外部標記等三個條件才能夠入藏。即便如此,仍然有人虔誠地通過寫經的方式,讓藏經得以延續和傳承。按照現在電子閱讀方式的發展,深入經藏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方式,只要有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閱讀經典。為了便於閱讀和讓更多人理解經典的內容,也提供了更多帶標點或是白話解說版本的經典。在感歎現在閱讀經典方便的同時,更加感慨古時候的人民對於佛法追求的真摯,和為經典的流傳做出的努力和奉獻。感謝萬教授的精彩分享,不單止讓人体会到大藏經流傳的珍貴,也更加激發了對經典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謝真怡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萬教授在《漢文大藏經漫談》的講座中,形容《大藏經》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從寫本到雕刻,歷經朝代更迭。《大藏經》可以所是多代人堅守奮鬥的成果。除了佛理的傳承,《大藏經》亦見證雕印技術、書法藝術的發展。因此,我們更需珍惜經藏,用心體會其內容。

蕭婉欣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萬教授向我們展示了不少各地經藏地方的圖片,並解釋了從前的信徒和高僧如何在用紙、刻印方式、編寫規則等方面表現出對佛教的那份虔誠尊重。我也很感謝萬教授準備了大量豐富而珍貴的相片,特別是各地藏經的地方,因為有些已經禁止人民參訪,雖然如此,但我們亦能從相片中感受到周遭環境的那份清靜和撼動人心的莊嚴。
聽過萬教授的分享後,我明白到為何我們不能隨便在經文上寫字,都是要對經典的尊重,也是對譯者們的一份尊敬。今天,我們能翻閱經藏不是理所當然,既然能有這份因緣,確實要好好把握珍惜。 

周子賢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大藏經的翻譯和編集是十分不容易的工作。我以前是基督徒,也了解聖經成書的過程,翻譯的工作,還有歸入聖經正典的判斷原則。不論何宗教,古人對於經書都是以十分恭敬的態度去研讀、奉行、傳授。希望我不忘記古人這種精神。
聖經內容不算少,但一個基督徒認真用功的話,一年可看完一遍。而大藏經內容豐富遠超其上,佛教徒中能看完一遍的十分難得。但願我可以先讀一下重要的經卷,慢慢增長認識。 

李津宜 (大陸) —香港佛教學院

在藏海一滴—漢文大藏經漫談的講座之中,了解了不同朝代的大藏經等等,豐富了歷史知識,非常感恩,真的感慨古人的智慧,感恩老師帶我們領略了這門多精美絕倫的畫面。
這節課對於歷史,佛教文化的歷史傳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恩。 

李怡靜 (中國江蘇宜興) —都市佛學院

這次有幸收到講座的通知。今天萬金川教授的這場講座使我懂得每個人只有通過聞思修的過程,時時不忘記佛陀給我們講的宇宙真理,謹記五戒十善,勤修善業,才能避免自己未來得到相應的輪回苦楚報。
現在的我不敢再浪費自己這難得的人生。唯有精進修行,當給自己當期生命交答卷的時候,才不會是白卷;也知道了我們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去救的,需要用佛陀教誨的真理,去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改變自己的生命走向。人人是可以瞭解真理通達無我的,讓生命達到真正的寧靜自由和歡喜。 

陳雪敏 (中國廣東中山) —佛光祖庭編藏班

萬教授關于大藏經的講座,聽過不止一次了,百聽不厭,每回都有溫故知新的感覺。祖師大德爲了弘揚佛法,嘔心瀝血,令人感動。身爲佛光人,我要好好學習佛法,弘揚人間佛教,不辜負祖師大德,不辜負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