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文教授: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之社會責任與關懷 — 心得報告

蕭婉欣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今天下午的講座由何順文教授分享企業領袖在現今疫情下的社會責任和關懷。何教授開始分享講座時,我已經感受到他具備了領袖應有的責任。他謙虛地向我們說明自己的國語不好,但考慮到講座上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和聽眾,所以,他選擇了用一個不熟悉的語言,努力地分享他的內容,目的是迎合其他人的需要。這一點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何教授利用他的專業知識,向我們解釋現今社會企業存在的問題,及企業領袖應如何把利益轉化為對社會其他持份者的回饋和關懷。

回想起這兩年,香港遭受社會政治困局和疫情的打擊,各行業不得不思考如何應對以彌補損失。當中,裁員和提升物價似乎是必然的結果,企業員工和顧客便成為了犧牲品!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以人為本,關注道德。企業也由從前以股東為本,轉型為以利益相關者為本。這不是跟人間佛教的概念不無二致嗎?

人間佛教的精神並不單是由佛弟子實踐,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學習,企業領袖也不例外。佛法不只是為學佛者提供生活方向,對企業領袖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何教授提到平等心丶因果報應和萬物和合共生的慈悲心,一所負責任的企業也可將之作為一個參考。

香港海洋公園是一個例子。疫情肆虐期間,公園閉館數個月,員工相繼確診,公園營運因而造成重大損失。但園方並沒有裁員或結束營運作為解決方法,反而積極培訓內部員工,讓他們參與照顧動物的工作和打理動物相關設施,充分反映出他們的平等無差別和菩薩的慈悲關懷。他們不但考慮員工生計,也照顧到動物的起居和身體狀況,咬緊牙關帶領員工一起渡過困難,表現出對眾生平等無差別和慈悲心。

新冠肺炎不但打擊香港,也影響地球上所有國家,這是大家共同面對的果報。作為領袖,不論是國家元首,或企業管理者,若果能像佛陀一樣,在這般艱難時期,平等的對待每個人,給人信心,給人希望,必定會走岀逆境。

但願我們學佛的也可好好修練自己的情緒,在疫情陰霾下展露多一點笑容。 

孫紅麗 (澳洲) —香港佛教學院

何教授作為國際企業管制學者,這次講座是教授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帶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去瞭解企業管理者面對社會經濟問題時候的思維,讓我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高度。通過教授的講解,我們知道原來我們看到社會新聞裡面一些令人唏噓不已的現象,比如說股市裡面的割韭菜,發國難財等等的,覺得很匪夷所思的現象,在學術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去形容追求短期利潤和股東價值的最大化。我們也知道一個團體中除了股東,還有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以及環境等等的元素,他們被稱為是其他利益相關者,但其實也是一個團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但近年來因為片面的強調利潤,所以其他部分被忽略,這樣既給企業自身的發展埋下隱患,也讓社會公平的問題越趨浮現。那麼可以如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教授提到要把原本以股東為本轉變為以利益相關,甚至呢,更需要不同界別的合作與推動。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授提出的賺錢不應該是一個目的,而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只有當我們致力於構建一個以人為本,更公平,更包容,更共鳴、更和諧的社會經濟模式,那麼共贏的結果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但這些企業嘴上說要做,但是不是真的做呢?教授給我們一個很實用的辨別企業是不是真的言行一致的方法,官網年報和他們是不是符合的,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方法,無論你未來想要求職或者是和公司戰略合作,你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查查看這個企業是不是誠實的。
那今天其實很感動啊,教授的廣東話甚至英語都是非常流利的,但教授還是很勇於的去挑戰自己,從這個細節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教授人文關懷的這種精神已經深入了骨髓。其實教授不僅僅是積極的宣導,這種企業的管制模式,更愛去身體力行的去實踐。讓我們看到了企業領袖承擔社會責任的最佳範例。非常謝謝何校長很仔細介紹了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責任及關懷和校長今天的講座內容,讓我們看到在企業當中商人、企業家除了考慮自身的利益之外,更應該要作為社會當中的一份子去考慮對整個大環境。民眾的這種就是對大環境的影響,然後注重社會公平、公益以及包容,那也鼓勵了企業家以及年輕人要注重創造公益的價值,去解決社會上的問題,然後與社會大眾去共榮。我想佛教的社會責任就是淨化人心,服務利益眾生,來行菩薩道是實踐社會行動,那這都為了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美好的世界為目的,這個社會責任是一種互相關懷的實踐。因為佛教的教育是讓我們去瞭解到,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都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且它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對於創造一個美好社會的願景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共識的,這個社會需要用製造快樂為目標。那麼要達到這樣子的一種理想,這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要不斷的去創造快樂的元素,這也就是每一項社會發展都必須要從人間佛教的這個以人為本的一個立場來思考以及進行。 

何玉玲 (台灣) —香港維摩書院

何教授的講座, 很是受益良多, 理解新自由經濟注重追求短期的盈利 (MSV), 造成很大社會問題, 何教授深入研究ESSG 和 CSV力求在香港進行推動公司法, 呼籲更多的企業主關注此事. 建議高層主管學習六度波羅蜜, 很是讚嘆。

劉詠儀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這次講座內容讓我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不只是慈善事業,是影響整個社會的平衡與平等,貧富懸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對於企業的股東/管理層只著重短線利益,MSV的信念植根於整個商界,更在商學院教授這個信念,對日後社會發展有莫大的影響,何教授也舉了數位如管理學大師或其他知名企業CEO的管理信念,一個健康平衡發展的企,都是不是只著眼於只看利益,企業更應該關注顧員、顧客、供應商等等的利益相關者,著重社會及環境的發展,做一個利益社會大眾,也能利益企業;期待恒生大學能提供更多課程或培訓給企業,將人間佛教的教義結合工商管理學,讓社會更平等、更有道德、更健康的發展,真正建設人間浄土。

陳姍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追求利益至上已是常態,卻往往忽視了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並且這樣的情況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而在何順文教授帶來的講座《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之社會責任與關懷》中,何教授指出資本主義不代表自由公平市場競爭,資本和股權不斷積累和高度集中,逐漸導致更多的壟斷出現,貧富懸殊也更加明顯。何教授更帶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在當今社會下,作為企業的領導,不能夠只從利益角度考慮,一味地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更應該從共存共榮的角度,考慮不同層面的廣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企業追求利益的同時,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成為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為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創造或優化價值。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所謂的利益相關者,因為不掌握主要的社會財富,所以成為被忽視或被犧牲的一批人。而何教授正是讓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社會狀態。財富不應該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只有在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創造的社會財富時,才能夠達到社會公平,從而減少社會矛盾。何教授提到數據顯示採用「利益相關者為本」的企業比就爭對手錶現更佳,更具抗逆力。可以考慮到更多利益的相關者,創造共榮共存的條件,這大約是企業能走向永續發展的一個方向。
企業在發展中在做到自利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利他,只顧企業利益的發展方式是不能夠長久的,只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考慮與利益相關者一同成長,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才能夠達到相互依賴,共存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何教授的講座帶我們對目前社會存在的十分顯著,卻也因為社會環境的畸態而被視為常態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這個課題很啟發思考,很值得反復聆聽和溫習,非常感謝何教授帶來的精彩講座。 

王志慧 (香港) —(菩三分會)都市佛學院學員

關於企業管理,從來都是我不認識的,但好奇的是企業管理在疫情發生前,和現在疫情後的不同面貌。
誠而2019新冠病毒病改變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經濟也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品質,最容易想到的是作為顧客,疫情前可能手頭比較寬裕,不會太介懷價格情況,但疫情發生了接近三年,收入減少,開始節約支出時,就會發現企業管理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企業其實離我們很近,例如:每天去的超級市場、銀行、電話或電腦的電訊網絡公司、連鎖速食店、咖啡店、廿四小時便利商店,交通營運商等等。這都是我們每日會接觸到,也會消費的一切生活所需,所以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一味追求「股東最大利益化」(MSV),我們可能要花天價去買吃的和得到某些服務,所以企業管理和我們每個人其實息息相關。
這裡我看到一個循環:要是企業奉行MSV管理,不斷壓縮員工的權益,以及摣乾消費者的金錢,消費者減少購買這貴價物品,於是這個企業營業額就會按年虧損,股東賺不到錢就會放棄企業,企業管理層資金也會短缺,或以裁員凍薪、或加價,勉強捱下去,但最終讓這企業走向破產的末路!
要是企業一開始就以「利益相關者為本」做好管理,先保障員工們的權益福利,員工好面對消費者也給了好印象及有信心的產品,長期的顧客帶動高消費,社會有更多這樣的以人為本的企業出現,社會經濟將會復甦,企業營業額上升,股東也獲益,管理層資金亦會寛裕,這樣就能達到多贏局面了。
以上一負一正,從中我也看到佛教的因果觀,佛教以人為本,每個人都互相依靠地生存,要是我們想自己生活過得好,首先要廣結善緣,令社會大眾都過得好,因果循環一切都會好的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感恩何教授今天精彩的講座。 

麥鳳儀 (香港) —(銅鑼灣分會)都市佛學院學員

感恩何順文教授在「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的社會責任與關懷」講座,分享他對現今企業家的觀感。在物質資本主義的自由社會裡,商人一般都將經濟效率,如何增長財富放在第一位。所有企業投資都希望在很短的時間𥚃,能得到最大的回報,而導致市場有很多壟斷情況出現,因而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回想過去四五十年代的香港,人們很重視道德、倫理的操守,而企業家比較有人情味,除了年尾有花紅雙糧外,一些還免費供應午餐,減輕員工的經濟負擔,創造共用責任。所以當年很多人樂意終生為公司服務。我的家翁便是其中之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認為一位成功有智慧的企業領袖,應懂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除了有實力、眼光、遠境,怎樣發展增長公司業務利潤外,還要有慈悲的胸懐,易地而處,關懷員工,創造與人為本,共創公平和諧社會的生活環境責任。 

陳楓瑩 (大陸汕頭) —香港佛教學院

感謝教授的分享,透過講座內容,也清楚的瞭解了為何很多企業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做長期考慮,也不關心員工薪酬,並且導致收入差距懸殊而影響社會健康運行等問題,核心在於被許多企業奉為圭臬的核心理念(股東價值最大化)出了問題,幸好現在已經有許多有識之士在推崇利益相關者模式,教授也為我們分享如何瞭解企業是否說到做到的辦法,讓大家看到了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
在答疑環節,教授強調的人是自由意志的,要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明確自己追求的目標,避免被AI替代,這個確實非常重要,我們不是一台工作的機器,我們更要懂得追求心靈層面的提升,不斷向內瞭解自己、豐富內在,做一個清楚明白的人。 

李翹欣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在講座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企業面對盈利和收支,也應重新定義企業的本質和責任, 而非只是面對短線股東價值最大化, 而忽略了非股東的利益相關者或是持份者, 而是顧客, 員工, 供應商, 投資者及社區創造價值。 最後在修行淨行品, 我們如生活中遇到逆境用智慧來對治, 好像有時會念誦佛號, 或心經使煩亂的心淨下來, 及以正面的角度來面對事情。

謝真怡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功利主義的盛行,推動著人做事必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何教授在《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之社會責任與關懷》的講座中,說明瞭企業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缺陷。 顧及所有利益相關者,為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將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樣,我們為各自的目標而奮鬥時,也要有大局觀,不忘共同的美好。為己為人,其實為人,同樣為己。

周子賢 (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一個社會發展要平衡三方面:經濟增長、抗逆力和社會公平。而我們面對放任資本主義的困境,社會以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犧牲了其他方面的健康,例如市民的心理精神發展、環境保育、國家債務上升、貧富懸殊等。
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從根本上,例如人的價值觀、政策制定的考慮因素、公司決策者的獎勵機制入手。例如公司管理層要採納社會方面的指標來研討發展方向,考慮不同的社會持份者和解決社會問題,才能從上而下制訂有利整個社會的營運模式。
但我目前對這個問題持比較悲觀的態度。這裏有一個不可能三角,老闆、顧客、員工的利益。一間出色的企業最多只能做好其中兩方面,要在協力廠商面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甚至大幅犧牲。更多的是,一間合格的企業只能做好老闆的利益增長,壯大其資本。如果連老闆的利益也不能滿足,企業就會倒閉,更不用考慮顧客、員工的利益了。 

吳瑞英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人間佛教生命應用系列講座,本週禮請何順文教授主講「疫情中, 反思企業領袖之社會責任與關懷」。這是一個商業經營上的剖析講座,告訴我們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的分辨,一連串企業經營模式,揭開自由市場,很多是講一套、做一套的經營手段;但亦有一些良心企業真正福惠社會。末學認為,只要社會對社會責任為何物有共識,而企業又比政府更有效履行社會責任,透過企業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可以合乎經濟效率。過分著眼短期利潤,長遠惹來政策風險,企業更可能得不償失。

孫海明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何教授的講座,對於企業指出了一條高明的管理之道,值得推廣應用學習,企業ESSG價值論有利於和諧管理者、員工、社會環境三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喚醒企業社會責任,以責任和良知,投入社會公益服務事業中。
        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企業家利慾薰心,只向錢看,唯利是圖,嚴厲苛責地對待員工,而且不履行社會責任,給社會環境帶來重大的傷害和逼迫。而時代的感召,正義的呼喚,何教授恰如其分地如慈悲良醫,在風雲變幻的今天,審時度勢,力挺主張和弘揚企業自覺踐行社會責任,造福人類社會,是以開出了最好的濟世良方! 

徐潔儀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何教授在講座中充分展現了在企業管治專業知識。這疫情持續擴大除了導致企業營運受到衝擊,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原來不少商界企業或機構已從不同層面,若在業務營運中體現「自覺資本主義」的價值,即在追求盈利的同時,更重視社會價值,那麼便可以達致《雙贏》局面。

曾淑敏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這星期邀請到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為我們主講「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之社會責任與關懷」。這講座有別於一般的佛學講座,除了最尾一頁是有佛學用語之外,整個講座是圍繞企業發展及社會責任,但透過何教授的分析講解,讓我從商業社會中見到是因緣法、因果觀念、平等心、慈悲心及同體共生等佛教觀念,是另一種感受,真是獲益良多。
何教授是位有理想的學者,他的理念可以幫助很多人,讓社會變得和諧美好,與佛教有共同的理念,實在令人讚嘆。深信推動人間佛教,讓領袖們建立正知正見,自利利他,使得李教授的理念得以持續發展,讓更多人受惠,共建美好和諧的社會。

楊秀清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十分感謝何教授「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的社會責任與關懷」的精彩講座。透過教授詳細的解說,明白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不斷壟斷經濟市場,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社會不公現狀。因此,提出企業除了提升其盈利外,更要重視社會公平、公益去利益大眾!社業應該發揮更大責任創造共用資源與價值,互助互惠,共創美好的社會!是的,我們同住地球村,同體共生,最近疫情的發生,也是有許多的社企不斷的捐贈防疫物資和生活用品,用慈悲和關愛弱勢社群回饋社會,傳播真、善、美、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四給」嗎?企業應以人為,同樣延伸到家庭,必獲持續發展,創造幸福快樂的家園!

葛莉仙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出家眾割愛辭親,奉獻人生,服務利益眾生;在家眾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正如永富法師所說:這都是實踐社會行動,這都為了要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美好的世界為目的,這個社會責任是一種互相關懷的實踐。

因此對於創造一個美好社會的願景來說,都必須要以人間佛教的以人為本來關注的各種倫理道德,所有的社會發展都在啟發人的社會責任提升以及內在心靈的成長及提倡平等、包容、融合多元的環境。

在生命依存當中,當我們瞭解到的人與人之間,他不是一種競爭的關係,而是人我之間相互慈悲關愛,互助互惠來經營彼此的關係,這樣子的話也才能夠讓理想的社會去永續發展與持續成長。

我們因此能明白,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裡,當我們能夠回饋給社會什麼,自己也就能夠得到什麼。

因此佛法說要用般若智慧來引導我們的生活,要用慈悲心來與人事互動,那麼也就能夠去找到正向的社會責任,來創造快樂,進而達到幸福的社會。

佛法只有通過我們佛弟子在恪盡社會責任中的實踐運用,方能在人間發揮其建設淨土的應有功用。所以身為佛弟子,肩負著維繫人類文化慧命的社會責任,當勇敢承擔,不負我佛,不負眾生,不負此生。 

鄧晃香 (大陸) —香港維摩書院

        感謝何順文教授“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社會責任於關懷”的講座,看到企業、商業當中只專注利潤,賺到盡,員工就在失業或半失業情況,社會大環境影響,老闆和管理層有他的困難,就要去計算,裁員或無期放假就令員工彷徨,政府的決策不能顧慮到全面。
        例如:有一些廠和商鋪可能因為疫情拖欠租金,拖欠租金超過三個月就要上報政府怎樣解決,政府的解決政策是兩個方案:1、減租;2、免違約金。這兩個政策,站在企業和商業的角度可能沒有多大的幫助,繼續僵持在不交租,這就難免要走法律程式追討欠款和終止合同。這是誰的責任?
        又例如:有一些酒店被政府長時間徵用作隔離,員工就無期放假,酒店就每月有定額收入,員工就只有基本工資,這又是誰的責任?先生就是無期放假,想找工作有一點難,開始心理不平衡,我包容對他說:有基本工資,就當賺少一點,慢慢接受了,心態改變,人生價值觀改變,就不會埋怨社會,埋怨老闆,讓自己用自造快樂為目標,隨著疫情中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而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平衡點。

鄺婉彤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何教授一開始就提出社會或者企業有沒有照顧Less Advantage的人。香港的情況是,社會及企業雖然有做慈善捐獻,但如教授所言,很多人都奉行佛利民的賺到盡的主張。在過往的二、三十年間,年青人趨之若鶩的工作是能夠進入投資銀行工作,為有錢人服務,以盡快的時間賺取金錢,甚至有些人可以設定40歲為退休年齡。何教授指出現今年青人追求收入及財富時,更重視社會公平、公義及包容,大重整計劃要引導市場走向這些方向。幾年前,我在香港的蘋果店接觸到一位嚴重弱視的年青女店員,她告訴我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蘋果工作。當產品檢查完成,我準備離開時,突然看到地下有一條啡色的手帶,正想撿起它交給這位店員,竟然讓我發現台下坐著一隻導盲犬,在整個30分鐘的銷售過程,我完全沒有察覺到這隻狗狗的存在。直到今年,女店員Yoyo 仍然在蘋果店工作,她在報紙的訪問中,說從沒想過會投身服務行業,但蘋果在整個招聘過程只著重其個人能力和性格,即使有身體限制,也獲平等機會。香港蘋果店現有約五至六名視障員工,展現實踐社會責任及對弱勢社群的關懷,其擁有的理念正等如教授最後提出的,佛學始於「眾生一如」的平等心,值得所有大企業甚至政府所學習。

關榮蓮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何校長很仔細介紹了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責任及關懷, 讓我們看到企業家除了要考慮自身盈利增長、公司價值(MSV)外,還要注重對利益相關者和大環境的責任, 跟佛教的因緣法和同體共生的概念是非常相應的。 在同學的討論分享部分,校長也很詳細用心地回答, 給大家更多的啟發,謝謝何校長!
在香港和大陸, 其實要推動社會責任和關懷,似乎也是不太容易的。 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和世界,校長任重道遠, 希望這個願景能夠成功! 

陳映霖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角色,但現今社會人和企業都在追求盈利 (財富),越快越好,在企業裡員工的角色很被動,沒有話事權,所有加薪、福利這些問題,都操控在公司高層,而往往這些公司的高層都是利益的既得者,有時高層會反映是為了股東們的利益,但其實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對其他持份者的利益相對不平衡。
聽到何校長分享的企業領袖的社會責任與關懷,簡直就是眼前一亮,何校長提出盡快修訂《公司法》、《上市條例》與公司章程,澄清董事高層受信責任的對象不限於股東、企業設立利益相關者諮詢議會、設衡量不同利益相關者價值基準及在年報內披露不同表現數據與改進計劃等,都是對其他持份者提供更好的利益平衡。社會持續發展有賴各方共融互助,期許何校長能在推動社會責任與關懷上帶領企業跨出一步,對整理本地經濟發展及建立和諧社會有極大幫助。 

陳瑞華 (香港) —香港維摩書院

何順文教授的講座-疫情中,反思企業領袖的社會責任與關懷。由於現今大眾都短視,追逐私利罔顧他人。特別是在區分「成功」和「價值」是非常明顯,互相衝突。當今唯有佛學的「眾生一如」的平等心、「因果報應」的善惡心丶和萬物「和合共生」的慈悲心才能解決當今的問題。慶幸並感恩在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善知識難遇,而能夠在正信的佛光山道塲學佛熏習佛法。學生會更加努力把握學習機會,並將所學的進而能影響家人、朋友讓他們亦共霑法喜,合眾人之力,讓人間佛教燈火不熄。最後將所聽經聞法與共修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離苦得樂、身心自在、平安吉祥。

李怡靜 (大陸宜興) —都市佛學院學員

本次疫情不但引發了人們對於生命、健康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安全、人居環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在生態文明時代,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對待野生動物?如何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公共環境,守護共同的家園?這儼然成為我們每一位同修的必修課。
最後用四句師父的法語:為學要專心,心無旁騖,
才不會被聲色迷惑;
做人要單純,心沒雜染,
才能不為葛藤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