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銘教授:物理學者的人間佛教體認 — 心得報告

陳楓瑩(大陸汕頭)—香港佛教學院

感謝教授的精彩分享,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從古至今的一系列重要的物理學理論,也通過物理學與佛學的融合,讓我們了解到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而是互相融合,佛教是經得起科學推敲的宗教,而不是迷信。也感謝教授的提點,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物質真實的狀態,物理學的研究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去深入研究,修行也是如此,要打破思維定勢,才能更好的深入領會法義、從法中得到利益。

周子賢(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講者用他的物理學背景,講解了基礎物理學,還有他從自己角度解釋了佛教概念如何跟物理學產生連結。例如「真空妙有」與真空中有正反粒子產生和湮滅、「無常」和測不準原理等。
我個人認為,物理學和佛教還是有很大分別的。例如,物理學尊崇客觀的數學、科學原理和公式計算,以及機器進行的科學實驗。但佛教修行境界以人類主觀體驗為中心,不能被公式描述,超越邏輯。還有人體本身的複雜性和潛在可能性超越一切機器,現時人類的智慧和感知力還遠遠未到極限。所以我更期待修行在科學以外為人類帶來新的知見。

謝真怡(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傅教授在講座中分享了他作為物理學者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佛教跟物理學同樣需要以實踐來論證理論,而理論的基礎也同樣源於觀察。比如物理學通過觀察粒子移動趨向,指出物質本身具有不確定性,這便跟「無常」的概念不謀而合。

同時,每一件事情分析起來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比如從宏觀還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當站在微觀角度,我們不能用常理去理解量子力學,例如波動與粒子的二像性。在早課時住持提到了「所知障」,其實不論科學還是宗教,保有開闊的心,才能接受新的見解,擁抱更多未知的可能。

縱有諸多未知,但既然觀察的角度能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事情,也就說明我們一直能通過掌握「看」的方式,來決定事情的結論。而「看」的方式,更多的是取決於我們的眼界、心態。 

李翹欣(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這次的講座, 謝謝傅教授詳細說明了古典物理到量子力學的發展, 包括了慣性的原理, 以不同角度的斜板和球滾下的關係, 及以不同的物理學家的理論來說明, 另外, 也說明了不連續的光譜及電子的能量的非連續性。 其中在講座中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教授說了黃金若分割成nano 是會因不同的大小, 而維持金色或會因為大小而變成黑色。另外,也提出了由基本的粒子及四種作用(萬有引力, 電磁力, 的強力,弱作用所構成的宇宙物質。而且也提到物理和佛教有相類似,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物理是以數理邏輯和實驗的方法來說明理論和模型, 探求知識體系的原理。而佛教是以智慧實踐論證, 以實證的方法体認真理。其中以心經中內容說明自性本空, 所有事物都以因緣和合而產生 和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也提出了無常,苦,無我也是空性, 沒有不變勻性。
也提出人間佛教也是重視實踐, 時刻觀照自己, 從聞、思、修的過程中累積智慧。 

陳姍(香港)—香港佛教學院

通過YouTube重溫了傅昭銘教授的講座《物理學者的人間佛教體認》,傅教授用生動而又淺顯的方式,給我們簡單介紹了古典物理學到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雖然物理學的知識大部分都已經遺忘,但是聽起來仍覺十分有趣,物理學的方法論是靠著物理學家們透過觀察現象進行思考、推斷現象背後蘊含的原理、再通過建立模型和設計實驗的方式進行測試,以論證之前的推論或猜測,來達到追求真理的目的。而傅教授告訴我們佛教是以智慧來實踐論證,通過對真實世界的體認,形成理論體系,以實證的方式來體認真理。

傅教授不但通過對應的方式闡述了物理學和佛教的關聯性和共通之處,讓我們更能認識到學和科學並不是相悖的,也在講座的最後論述了人間佛教的實踐義涵,即人間佛教思維是從出世法角度來面對世間法,肯定一切存在的事物,皆有其啟發智慧含義,通過經教思維與生活實踐,在聞、思、修活動中累積智慧,面對當下生活,提昇內化生命層次,圓滿成就人間浄土佛教。

傅教授將物理學知識和佛法知識相互滲透融合,在說明物理學方法論的同時,也為人間佛教的實踐提供了方法論,聽過之後很受啟發,感謝傅教授精彩生動的講座。 

蕭婉欣(香港) —香港佛教學院

今天早上的講座由傅昭銘教授分享他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傅教授向我們傳授了古典物理學到量子力學的物理知識,讓我想起從前在學校上物理課時,都是單純的聆聽,認識這個宇宙現象,以為科學便已解釋了一切宇宙奧秘。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科學並非一切,而佛學和科學也非風馬牛不相及。學佛的過程如同科學家們解釋自然現象一樣,都是經過觀察、體驗,不斷修正之前的判斷與錯誤,然後再下新結論。可見佛學跟科學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契合,兩者是不對立的。

作為文科生的我很榮幸能跟傅教授交流,我向教授請教了兩個問題。首先,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個重視科學的社會裏,引導人們認識正信的佛教。傅教授提出行菩薩道的概念。我們應把對方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以柔軟的溝通技巧引導對方,把他帶到正軌,重新認識佛教的正知正見。這不但令對方得到好處,自己也因有這股菩薩慈悲的正能量,變得越來越好。教授的回答讓我明白,我們作為學佛的,通過自身生活經驗,便會自證佛法的真理,而我們的言行上的慢慢轉變,便成為了別人活生生的證據,使他們明白佛學不是神怪力量,不是迷信,而是有根有據的人間宗教。因此,佛學不需要四處尋找證據,要人相信,證據早已在我們身上,等待我們去發掘和見證。

另外,我也提到現今講求科學的時代,會否為佛教未來帶來危機。副教授指,科學和佛學同樣追尋真理,真理必須經得起時間考驗,兩者不存在哪一方要凌駕哪一方,大家都是相輔相成的。我也很認同他的回應,科學發展再怎樣高也不能滿足我們心靈上的空虛,總得透過佛法去彌補缺失;歷史悠久的佛學也須跟隨時代步伐,藉着科學和科技一直傳承下去,好像網絡發展讓我們可以快速尋找經文、參加直播法會和課程等。因此,佛學不會因科學的發展而消失。

原來慈悲的佛陀早已擁有科學家應有的態度和道德,他自證佛教真理,並教授不同個性的人,鼓勵他們自己驗證真理。我希望日後能有更多好像傅教授一樣的人,以科學家、教育家身份,分享學佛的經驗,宣揚佛學,惠及更多的人。 

吳志勇(香港) —都市佛學院學員

感謝博教授用物理學發展史來印證佛教對現象的描述,證明了佛陀所說的真理與現代科學所證明的並行不悖。
科學是一門嚴謹的方法論,人們用以探求物理現象背後的原理機制,以找到真理為目標。佛學的基本教理是佛陀以覺者的角度解構世間的現象和生命的真相,也提出了方法論供我們實踐。
從教授的講解,知道物理學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斷修正過往的定律,而且在大膽假設及小心求證中,開闢了新的發展溪徑—量子物理學。博教授表示,這與《心經》中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吻合的。佛說的緣起性空,面對著現今的量子物理學還穩佔領先的地位!在這種意義上,科學可以增加我們對佛陀所說的真理的信心。
佛陀用五蘊來概括宇宙萬法(但並未包括無為法),物質部分—色法,只佔五分之一;而精神部分—受想行識,則佔有五分之四。可見精神活動比較溟漠難彰,所以開心法為四,把心法說得更為詳盡。目的不只是讓我們多了解自己的精神活動,而是進一步地以此為起點,追隨佛陀的修行方法,用生命去驗證,發掘自我般若本性。二千五百多年來,這種實驗已不知驗證了多少次,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到天花亂墜也是別人事,自己不去行佛所行—「行佛」,也只是空談。
所以博教授在最後結論時,還是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為落腳點,強調在人間實踐的重要性! 

王志慧(香港)—都市佛學院學員

對於一個念中國文學出身的我來說,物理學知識只停留在初中階段,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有學過的,伽利略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也是有記憶的,不過已經很久了,只是在近幾年開始了解什麼叫「量子力學」,感恩傅教授在講座詳細解說🙏
因為自己對物理學認識不足,於是我在晚上重複看一次課,發現自己早上遺漏了很多重點。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明白我不會完全明白所有知識,例如物理學,但就是因為我不懂,我更希望努力認識更多。
雖然我知道佛教很科學,但是從傅教授娓娓道來,我發現佛教和科學的連結非常有趣,令我增廣見聞,感恩傅教授的法布施,期待下一課。 

李軍(大陸南京)—都市佛學院學員

華嚴境界、般若思想、唯識理論、物理現象萬法歸一。自性生萬法,一切唯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