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生死的四道輪迴」工作坊

應未雨綢繆 生死兩相安

【人間社 區麗儀 香港報導】

全球步入人口老化及高齡化的世代。根據官方統計,香港人位於世界長壽榜首,女性平均壽命87歲,男性平均壽命81歲。華人社會傳統上忌諱談論生死,人口持續老化迫使港人正視死亡的議題,生死教育漸漸為人接受。7月6日及7日,香港佛光道場和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辦連續兩天「生死的四道輪迴」工作坊,由生死學系蔡長穎助理教授、系主任孫智辰教授、生死學研究所蔡昌雄助理教授主講課程。279人報名參加工作坊。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創辦南華大學,設立的生死學系除了帶動台灣社會破除禁忌、探討生死課題的風潮之外,還吸引了其他地區的大學派遣老師和學生到南華大學取經。是次工作坊由蔡長穎教授主講【病】了了生死–淺論安寧療護與病人自主;孫智辰教授主講【老】老·先覺:長年紀也長智慧;蔡昌雄教授主講【死】從凝視死亡到穿越臨終–認識死亡焦慮的意義,以及【生】靈魂密碼的生死旅程–建立危機觀點的生死哲學。

三位教授分享真實的故事,強調要及早做好因應臨終與死亡的準備及演練。蔡長穎教授透過案例讓學員瞭解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的理念和意義,以及實務的操作。個案中顯示,抗癌小鬥士展現的勇氣令人動容;臨終病人不一定是怕死,而是害怕有心願未了。

孫智辰教授講解人生下半場的重要課題,包括超越生死的智慧、坦然面對身體的老化、重新建立或彌補與家人及朋友的關係、從斷捨離中看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追尋幸福的意義。

蔡昌雄教授帶領學員聚焦於身心靈的經驗,總結「當代社會已進入現代性高度發展的階段,也是愈來愈高齡化的社會,因此生死問題的探討,必須以全新的視野加以看待」。

三位教授主講的內容豐富,學員香港佛光協會理事王思源、張懷堅、屈晚芳、孫樹鑫不約而同表示很想深入了解生死教育的內涵,已經報讀九月的生死教育初階種子師資國際證照班課程。王思源從教授分享的個案中,體會到選擇對生命的重要性。張懷堅期待學到的生命教育知識,能讓自己和親友面對生命轉折中有所幫助。屈晚芳表示更清晰了解病老死生對生命的意義,以新觀念思考未來的人生。孫樹鑫說,從教授們幽默和深入淺出教學方式中明白自己真正要的生活,充滿了學習的力量。

陳麗芳表示對工作坊啟發她要為選擇做改變並要落實,還可以應用於家族的長者,注意他們的觸覺感受,協助定下他們滿意的安老安排。涂麗冰讚嘆三位教授的演說生動精彩,形容臨終就像轉機一樣,令人可以坦然面對死亡。

蔡長穎教授以抗癌小鬥士的案例顯示,孩子比大人更具有生死的自覺,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人間社記者張祖華攝)
孫智辰教授以豐富的社區照顧關懷輔導、生命教育規劃執行的經驗,講解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不同之處。(人間社記者張祖華攝)
連續兩天「生死的四道輪迴」工作坊,學員在齋堂上課。(人間社記者張祖華攝)
蔡昌雄教授講解生命的密碼。(人間社記者張祖華攝)
蔡長穎教授從事醫務社工、安寧療護和學術工作超過20年,陪伴了無數末期病人與家屬。(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工作坊輕鬆環節,學員跟隨歌曲《得意的笑》舒展筋骨,歌詞帶出人生本来就是一齣戲,不要在意名和利。(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孫智辰教授具豐富的社區照顧關懷輔導、生命教育規劃執行的經驗,講解長年紀也長智慧的重要性。(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學員聆聽教授們講解生命教育的意涵。(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蔡昌雄教授教學領域涵蓋臨終關懷、生死學、超個人意識、當代禪宗哲學、宗教心理學、詮釋現象學、生死療愈等。(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學員用心寫筆記。(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
問答環節,學員向教授請教。(人間社記者陳樂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