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無憂無喜》心得分享

香港 詩詩

我們從小到大,都喜歡“喜”,不喜歡“憂”,我們做錯事的時候給人責罵,就覺得好像失了,而會擔憂,但經過錯誤中學習,其實都不是失而是得,我想到因為新冠肺炎之下,是得還是失呢?在爆發嚴重時,因為公司決定要放無薪假期,覺得很擔憂,但知道很多人工作上都受到了影響,或是要結業時,我就想到不是失了全部,因為公司沒有結業,沒有減薪,都算是喜,雖然暫時不可以去佛光道場聽聞佛法是不是又失,我覺得不是,因為這個時間令我們可以上網共修,增進智慧,也是得到歡喜,這個病情令到我們憂多於喜,只要我們平安是福不就是喜嗎?現在懂得珍惜,無憂才是喜,才不會有憂


香港 重暢

憂非憂,喜非喜,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人性的善與惡,好與壞,光與暗,美與醜都同時存在著每一個人的心裡。過往我一直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心,情緒掩蓋了理智,任由痛苦憤怒不停在燃燒,燃燒了大半輩子。直至踏上學佛的道上,才明白世間並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別,正所謂福禍相依,苦中有樂,一切都是人心相應。慢慢地我學會了調較自己的心,把痛苦轉為菩提的種子,接受世間美好與不美好的一切,同時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一切在“苦”中的人,現在的我心中只有詳和,沒有喜也沒有憂,我會努力活好每一個當下。


香港 林嘉莉

最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她一生遇到的困境很多,常常憂悲苦惱。我與她在人海茫茫中認識,是因緣使然,第一次和她傾談,就以佛法撫平了她一些傷口。後來,我還誘導她放下執著,釋放自己,與逆境共舞,現在她已經平復了許多。佛陀教示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觀心自在,【煩惱即菩提】,煩惱仍在,但心卻不會受污染,保持清淨自在的心,如能這樣做,甚至可以做到【無憂無喜】的清淨境界。大師的話:【憂】不一定就是不好,給了我靈感,學會如何開解這位朋友,憂與喜能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也給大家認識到世間有情的愉悅,這是我喜出望外的收穫。


香港 周靜茹

大師說,歡喜的價值,是要能與人共享共有,無私無我。大師教導我們要時時行三好、四給,給人希望,給人歡喜。而憂悲,其實是關懷別人,關懷道業。記得,有一次我在佛光山往拜齋,偌大的齋堂,我拜完後正擔心不知如何回座位時,我的引領師父已等在通道上接我並帶領我回到座位。我非常溫暖、感動和歡喜。佛光山的師父們就是這樣,關懷大眾,給人方便,給人歡喜。我在慈敬小學做義工,也是要將三好四給的理念傳揚出去,在孩子身上早早種下這菩提種子,以期早日成材。同時自己也精進修行,慢慢悟到無憂無喜的境界。


香港 小愚

我有一個「憂別人之憂」的性格,在每一件事上,我總會先從別人的處境考慮。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終日為兩餐奔波,不想他們為我憂心,我很小就學會照顧自己,也很努力讀書,總想有一天脫貧,讓父母能安享晚年;課堂上,不想老師們分心教學,我總會自發幫忙做班務;工作上,我以公司的得失為己任,往往會通宵達旦,不眠不休地工作;對朋友,若他們有須要,我會不求回報的盡力幫忙。兒子覺得我很「吃虧」,認為我不應處處為別人。但他不了解,能為別人分憂,讓別人安心自在,是表示我有福報,有能力,從中所得到的喜悅,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那怕是一聲「謝謝」,一個微笑,已能令自己歡喜無窮﹗


香港 楊彩芬

在醫院裡工作,生老病死不斷地上演,印證了「生命就在呼吸間」,對於生命的長短,我們不能太憂慮,因為我們無法掌握,但是面對人生的態度,卻可取決於自己。想起住持常常提醒大家:順境修福德,逆境修功德!當逆境來時 ,要感恩、反省、忍耐,轉念提升肯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學佛就是要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放下我執,不要讓自己陷入憂慮和大喜的境界中;遊走在天堂與地獄中;若能換個角度去想,慢慢從磨練中學習,面對逆境無憂,面對順境無喜,就能體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凡事取中庸之道─這是我們每個人皆應該努力的方向。


香港 潘寶儀

世事無常,萬物流轉,人生之中,難免有得有失。來去皆有因緣,得失不由巳意。因此,緣來則來,無法抗拒; 緣去即去,難以挽留。所以,得亦無所喜,失亦無所憂。人生尋常,何樂之有? 悲兮歡兮,都是一種內涵和價值。只有看開得失,生命才會不再慌張。煩惱時記住會過去的,幸福時記住也會有煩惱要來了,只有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不大喜不大悲,生活才能自在從容。


香港 吳詠詩

反思人的生命不是「喜」就是「憂」,俗語有云: 「有人歡喜,有人愁」,有誰不想擁有「歡喜」之心,不想日愁夜愁就是「憂」, 因此就起煩惱心,可是世事不是這麼順境如意如常。「歡喜心」原來都可以不是好的東西或是好東西,相反「憂」也是這樣的,從這裡看來有很多矛循出現,咁就要好好思考人生的地方。因此,在我們有幸學佛,從修行之中要學習「星雲大師」所說人人行「三好、四給」來判斷事情是正面是「歡喜心」或是負面「憂」,在於「憂」也是同道理。因此我們不是好恩好緣學懂大師文章來實行人間佛教的精神,那就這是「歡喜心」。


香港 馬喜娥

滾滾紅塵,生活在其中難免時有感受!之前在反送中運動期間,看到那些青年在街頭被警察在地上拖拉,有的被警察跪頭按在地上奄奄一息,心中是憂傷悲憫!然而,當看到小兒子頭戴四方帽身穿畢業袍時,心中又是满心歡喜!所以喜和憂都是刹那間的感受!正如大師的開示,歡喜是安貧樂道、無事自在、平安是福!它是建築在心靈上而不是建築在事物上!詩偈有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我目前嚮往的人生,但也希望將來能做到大師所說的無憂無喜的境界!


深圳 陳敏傑

憂喜,常以自己感受為軸心。自己得到了想要的就會大悅,失去擁有的就會難過。文中給我的啓示是,我們如果把喜悅的空間放大,不僅僅以自身的感受來考量,而是與人共享共有為喜,則會更有樂趣,更有滿足感。比如你分享如何減脂的成功經驗給朋友,讓他們也體會到瘦身成功,會比獨享這個成功更興奮,喜悅感會更持久。憂架在物欲上的不斷滿足,會讓自己愁更愁。大師給我們轉了個思考方向-憂道不憂貧,憂德行,能力,真誠不夠,讓自己精進,讓自己飛躍,轉憂慮為動力,也是一樁美事。要領悟無憂無喜,做到憂喜不增不減,需要我們好好觀照自在菩薩的境界,一起努力吧!


香港 如風

我想今期生命,要學習課題是「無憂無喜」如如不動的心境,在生活中對寵辱不驚、八風吹來的外境,能否「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呢?在大師文中,原來憂煩是反觀內照的修行、歡喜是對外的共享,我一直只關心個人感受,對得失榮辱看得太重,生命其實很短暫,不應浪費時間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透過拜讀大師的文章,認真思考在短暫的生命裏,如何發光發熱,用生命影響生命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香港 小釗

「憂不一定是壞的。」我很喜歡這句話,在憂悲中,居安思危,便會早作準備,反而因此能度過難關。佛教中有一則鸚鵡救火,感動天神降雨的故事。現時地球生病,全球暖化,令人憂心。大眾若能因而反思,決心支持多吃素,護生,珍惜資源,保護生態,還來得及補教。隨順因緣,隨喜行善。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儘心做好當下的事情,不執著計較得失,身處何時何境,都能自在,無憂無喜。


香港  孔德榮

讀罷大師此文,感受頗多,最觸動內心的句子便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我想,出自人之本性,在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想要吃、想要用、想要學、想要去旅行,什麼都想得到,但往往最終用盡了方法卻都未能達到而放下了。細心品味人生,一路上也不過只是放棄、獲得;獲得、放棄,不停地在輪迴中,無論大小事,都存在捨與得的過程,今天的放棄意味著將來的某一天會得到,而今天的得到也意味著之後某一天去失去得無影無蹤。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句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我告訴自己,要努力學習不要在乎眼前的得與失,反而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要欣然接受生活中的高低曲折,不為逝去而感嘆,不為得到而欣喜,我想我應該在這期生命中,不斷學習,努力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悲喜不輕易示人,不念過往,不畏將來,過好每一個時刻。


香港 惜笈

相識一位師姐,在疫情中失去了工作,很擔憂生計。平時她對法會及義工嘅工作,絕不感興趣,常以工作為由拒絕參與 ,學習佛法的態度比較懈怠。人生總是憂喜參半, 苦樂不休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最近,她重新投入另一份工作, 時間及性質都轉變了,令她有所領悟,喜見她積極投入網上法會及分享佛法心得, 真的替她高興。不管怎樣,既然上天要考驗我們,我們便要勇敢地面對,不能坐以待斃, 接受逆境嘅挑戰 。轉負面為積極,把逆境的憂苦轉為享受逆境 。


香港 如綸

歡喜是人人都希望擁有的,有歡喜人生才多采多姿。減少欲望讓自己知足常樂是容易得到的歡喜,然而大師說:「有價值的歡喜是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歡喜。」,這種讓人感到溫暖和光明的歡喜則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的。到東區醫院做「以心維心,病者關顧員」的義工,感恩有這種因緣能接觸住院者,對每個探訪者都送上祝福,期望簡短的對話讓他們有一絲的歡樂而忘記疼痛。所以,養成「給人歡喜」的習慣,也可以減少人我的對立。


香港 妙慧

佛教徒常以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為已任,但人總有七情六慾,難不了被喜怒哀樂左右。拜讀此篇文後,我清晰了解,什麼是有價值的『歡喜』和『憂悲』。望日後,自己不僅不會為雜事所牽動情緒,更讓健康的情緒成為修行增上力。


香港 馮桂娣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的生活過得這樣清貧,可以通過工作去享受好一點,我說:我以前都追求過享受,人會變,以前經歷太多的物質享受,令到我不開心,人的貪念永無止境……現在通過學佛之後,反而懂得怎樣去生活,怎樣與人相處,我現在懂得享受當下的生活,不必為明天,後天去打算,只要活在當下就可以了,從簡單的生活中找到無憂無慮,無憂無喜,不是更好嗎?我這樣的生活過得多麼逍遙自在,不與人計較,比較,有好的東西可以與人分享,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生活,不是更加有價值嗎?


香港 陳嘉翠

憂心 是外來壓力,是求上進的動力,憂慮時才會審心自省,令人向上進取,憂心的體驗使我對人事物更添加份關心 。經驗告訴我,喜歡只有對著喜歡的人、事物說喜歡話,我沒看過喜歡的人會對自己或他人說憂心話,也不懂得為未來擔心。故常聽到樂極生悲,憂苦盡頭必泰然,憂與喜到極端必覆轍是輪迴的常理。多年來生活的歷鍊,見到現今很多國家社會動盪不安,香港教育界竄改歷史,真思疑其專業水平教育情操,有些青少年知事未深,不明是非被居心人仕利用。他們有些犯規憂心被捕,縱然避開暗自喜,但反常行為都會有因果牽絆是逃不掉的,誰能無錯還不如知錯能改,趁現在尚未晚,只要懂得轉個彎。觀看外國應付暴動子民,那有像香港這麼慈悲有耐性的給機會。青少年這大半年的暴力行為該醒醒,自已前途是要靠自已努力把握。養兒百歲長憂九十九,別到了養兒育女方知父母恩。很多長者經過了那麼多的風浪,只希望無憂無喜平淡知足過日子。


上海青年 紙巾

生命裡的憂愁與歡喜好像是互相依存的朋友,歡喜似乎都來自於“擁有”,反之亦然——歡喜的時刻裡,我們得到了想要的,願望實現了,收獲了稱讚;學佛之後有了一些不同的體驗,有時在道場聽聞到一句話就能心開意解,做義工時會很快樂充實;在生活裡,透過改變自己的言行,改善與周圍人的關係⋯感恩遇見佛法,讓我感受到生命中不一樣的歡喜,好像農夫開墾心田,這種歡喜細水長流般滋養著內心,讓我們有能量與信心去認真地對待這一期生命~


深圳 莊雪芳

學佛前對憂和喜的理解與學佛後理解不盡相同。透過師父《無憂無喜》一文,更明白理解了它的意涵。我是個完美主義者,做事追求盡善盡美,因為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如果未能達到預期的,心裡難免有些苦惱。因為有了佛法,懂得了遇事要轉心、轉念、回頭,凡事盡心盡力了就好,也就不再自尋煩惱了。憂與喜,盡在我們一念間,期許未來的人生:無憂無喜!


深圳  陳方虹

讀了大師的《無憂無喜》,受益良多!我的感受是做人應該是「」知足常樂」!人生無常,做好本份,真誠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人生長河中歡喜和悲傷肯定存在,任何時候不驕不躁,對金錢不貪婪,努力用正當方式來取得,這樣使用起來心安理得哦 感恩大師


深圳 巧雲

說到歡喜和悲傷這兩種情緒,很多時候我很羨慕孩子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純真天性,憂喜當時,過後不計。作為成年人,我們更多的是隱藏自己的情緒,用內斂來武裝、保護自己。但這,卻恰恰是人們容易被憂喜所影響的鐵證。儘管我們習慣於在外人面前進行偽裝,但歡喜和憂愁並不會因此而真的消失不見,我們更多時候是在背後自己跟自己較勁兒。要不怎麼說,情緒也是人類的一大敵人呢?黃帝內經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人的喜怒哀樂與身體健康也息息相關,大悲大喜的情緒會令身心受損。所以啊,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遇到開心的事情,我們在開心過後也要保持清醒,畢竟樂極生悲。遇到憂愁的事情,我們也要自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否極泰來也不無可能。我們總說難得糊塗難得糊塗,為什麼糊塗這麼難得?因為「糊塗」的人不計較得失,「糊塗」的人不在乎成敗,「糊塗」的人看淡憂喜,「糊塗」的人生在無間,心在桃源。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和追求的嗎?


香港 關榮蓮

「有歡喜也有憂悲,乃人之常情; 能夠『無憂無喜』則是更高的修養」。我想我只能做到人之常情罷!兒女的成長,無論學業或處事上都能獨當一面,這是令我感到安慰和歡喜的。另一方面,雖然香港的疫情已基本受控,但眼看全球確診和死亡數字仍然不斷攀升,實在亦令人憂心。唯有多誦經念佛回向,希望疫情很快結束,以及各國政府經過這次教訓,增加憂患意識,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香港 龔敏英

人生中都是充滿著悲喜交集,每個境遇彷彿都是給我們一個考驗。遇到逆境或順景時,佛法教導我們要處之泰然,冷靜寬心。生活中難免遇到疾病或親人離世等悲劇痛苦,佛法令我們明白因果無常的道理,引導我們正面面對不致茫然失措。多聞熏習能增加我的正知正見,保持清淨。現在,我因與善相應而為之歡喜,因心境保持光明而為之歡喜,因為可以學習人間佛教而為之歡喜。記得大師曾說過:「將歡喜布滿人間」是大師從小到大對自己一貫的期許。希望學習大師多給人歡喜而從中互相感染真正的歡喜法樂。


香港 重偉

從學佛之道,得知憂煩皆由我們的無明和愚癡而起,一切事物都繫在「自我」為核心,當有不順己意便憂心沖沖,若然如大師說,將歡喜與別人分享共有,關注國家社會的紛亂,感慨民生問題,自己的仁心會慢慢提升。這個疫情令很多人感到委曲和驚嚇,但反觀整個世界像是得到喘息,空氣清新了,海水清澈了,希望世人意識到要更保護環境,愛惜生命。


香港 陳麗芳

憂和喜,我差不多每天都發生着。從大師在「無憂無喜」的提示,我重點記下帶到生活中:

1.要能與人共享歡喜及不妒人歡喜 

2.要關懷別人憂悲,關懷道業  3.要不忍社會紛亂,不忍眾生受苦

別人憂悲時,自己想去幫但沒主動去幫,怕別人不認同我的方法。看到大師說「要關懷別人憂悲」,我學會要有關懷別人的心出發,才算是給人幫助的意義。同時,這也有關懷自己道業的作用。眼看很多成功人士,比自己好,妒忌的心來時,我用了這句話:「所謂歡喜,要能不妒人有。」作為金石良言,勉勵自己努力工作,不與人比較,深信因果,將來必能享受成果。大師的話我要牢牢記住的是:「憂煩其實也是仁者之心。」學習憂別人的苦去出一分力,喜別人的喜去平衡心態,我能向大師學習是我人生的鑰匙。


香港 鄭麗芳

拜讀大師的文章後,本人身同感受,兒子因工作在高處跌到,手落地他自行去睇跌打,以為小事不用告知父母,一星期後我在家休息看見兒子隻手腫了3倍,腫痛未消,決定明天約睇骨醫醫生照x光,醫生說你俾跌打醫將來隻手會生梗了位不能伸展,現在照到骨折要盡快做手術,手術費約8萬元,我同先生兒子都擔心費用及手術情況,好彩有相熟保險經紀告知我們放心這位醫生手術高明及保險費可幫你支付,我們才放下心頭大石,之後兒子和我一同去了佛香講堂禮佛祈願手術一切順利成功,更得到覺正法師給他安慰及給予大悲咒水,增强兒子對信仰的信心,手術很順利兒子更向我同先生說對唔住,以後會小心身體及關心照顧家人,感恩大師及永富法師教導,在生活要奉行三好,憂即是喜。,無憂無喜生活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