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得失之間》心得分享

梁俐敏(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中六級同學)

何為得失?如文中所提及的,什麼事物都有得有失,當人有慾望的時候,便會產生「得失」的心態。當我們得到了某些東西時,或許會失去些甚麼,不是嗎?得,何為得?失,何為失?得便是得到,失便是失去。在世間裏,得失是公平的。就如當我有慾望的時候,我付出了我所有該付出的從而得到我希望所得到的,雖說我付出了所有,但我又失去了所有,所以說,得失是公平的。

得失之間不過只是一念之間,當我們做某些決定時,產生某種慾望時,所得到的結果會否是我們想要的?所失去的會否是我們可以接受到的呢?


柯宣儀(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中三級同學)

去(原文為:存)得失之心,開成功之門。

我們只知道用盡一切辦法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或人世間的名利。但得到後想過失去了甚麼嗎?

有些人看到別人的生活比自己好,就想方設法地破壞他們的生活。人不可缺的是德,不可失的是信,所以這種人是得不償失的。

一個人,之所以讓人從心裡產生自然的尊重,並不是名利、金錢、地位,而是在為人處世上的大氣與人品。人之相交,素養高低,往往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是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仇恨只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愉快。


台灣臺北 李孟儒

大師文章提到一些案例,讓我心有所感,那些人因得不到,心中惱怒,憤而傷害別人,得失心太重,傷人也傷己。有時候看起來是得,結果是災難一場。有時感覺是失,卻出乎意料地豐收。有人因趕不上班機,躲過了一場災難,有人因投資得力,注入大量資金後,卻血本無歸。得,不要高興太早,失,也不必懊惱。若能轉個念頭,結果大不相同。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能依此偈子修行,得失都能轉為菩提。


余小華

很多時,人會為了得到某些東西或成果,而做出一些愚蠢的行為,甚至弄到不能自拔的地步,結果他得到的可能未能如願,這又是否他的失呢?生病的人,看似不開心,但卻得到無數關心他的人的關懷和慰問,那種愉悅往往比起病魔的痛楚來到有力量。有時做了一些事,看似不如意,誰知結果令人鼓舞。
其實我覺得不需要太看重得失,最緊要是你待人處事,有否真誠的出自真心去做或去幫人,無條件的付出,不求結果怎樣,就已經足夠了。最喜歡大師的一句話,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這句話真是一生受用啊!


陳澤明

 我相信人們是對於一些事情的得失自然會有強烈的感受,例如,把一個項目辦得很成功或一塌糊塗,失去或獲得一份優厚待遇的工作,失去一位親人或家庭增添一位新成員,這是自然的。(編者加)如這人對這些事情沒有感受,現代社會會認為這人有毛病。我的想法是:在正如佛法十二因緣中的的運行法則,在「受」之後會產生愛、取,一些愛欲或偏執看法隨之而來,如果能運用智慧去打斷受、愛之間的延續,那便不會受到得失之心影響,身心自然得到安樂自在。 


吳國維

「得失」只是佛教說的因緣法則而已!若人不懂或不相信因果,必然會因「得」而喜悅,因「失」而悲傷,甚至因別人的「得失」而起怨恨煩惱。但話說回來,我們終歸是凡人,果報現前,情感自然因「得失」而生起。但切記不要一直「住」下去,要懂得適時放下,這就靠我們日常的修行,去學習體會「應無所住」了。


吳志勇

星雲大師說:「得失是一個整體。」沒有只得而不失的道理。得到其實包含失去,就如同我們的歲月,每增加一歲的時候,壽命隨之亦減少一歲。星雲大師續說:「對得失,要有得失因果觀念!」

近年香港家暴問題引起大眾的關注及熱論,在電視政府宣傳片中,有一句口號說:「贏左場交,輸左個家,值得咩!」這真是得不償失啊!有時候最親密的人返而是最計較得失的,要自我梳理,懂得去計算得失之總和。

最近與舊同學談起家庭,她沒有小孩而我有三個。我打趣地說真的羨慕她自由自在,生活沒什麼壓力;但她巧妙地回答,說我的人生因而更加奮發和豐收。

我當時心在想,她說得蠻有意思的。這是真的有失才有得,得失是因果的關係,如影隨形!


台灣板橋 性度

台灣有句俚語:「捏驚死,放驚飛」指的是處事的拿捏不到精準力道,亦謂猶豫不決患得患失,困難成事。生活在現代競爭的都市裡,不知不覺的養成了「得失心」一顆心,隨著數字的高低起伏、言語的褒獎與貶責、成功失敗或得到失去,心情猶如天堂與地獄的來回穿梭中,因為住在得失之間,無法跳脫,搞得自己患得患失,何必呢!毫無意義。

星雲大師說道:得失!得失,如果人人用來自我檢討,策勵未來有得有失,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我懂了!得失之間,是一種成長過程的資糧,只要努力過,結果如何,就不必掛心頭。

此時記起永富法師的一句話「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自然就會感受到「心住虛空,量遍沙界」了


孫樹鑫

得失之間,是歡喜?是悲傷?

因為疫情,我們生活失去了種種方便也給社會和國家帶來重大的損失;也為了配合防疫,女兒在家辦公,得到了一家人朝夕相處的時間。

因習性不同早晚相處在一個空間,常常因小事不順心而動氣;失去了相聚的喜悅與幸福,當我們查覺到就溝通做自我檢討,決定只要氣氛不對就要有人說:深呼吸 停一停,珍惜當下的日子。

時時善護念我的心,放下我執 耐心聆聽 彼此包容,家庭自然和順幸福快樂。

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與失只在一念之間。


台灣臺北 陳淑惠

人生有悲歡離合,生命有起承轉合,適時地放下讓一切歸零,這不是放棄,也不是失,而是生命的另一個起點,也是得。

這個起點牽引著我去探究每一個新的未來,願意讓自己重新歸零,這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一份毅力與堅持。願意歸零,才有可能重生,才會獲得更多。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間裡,何妨讓一切回歸原點,給自己一個赤裸裸的空白,讓自己重新開始,在得與失之間,給自己一點時間與空間,放下過去,沈澱當下,思考未來,告訴自己,捨得放下就是一種智慧,重新思考得與失之間的差距,人生從此便有了不同,生命從此開始了改變,得與失,一念之間,換個想法,馬上得到全新的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龍珮虹

人的一生,總會面對很多得與失。 在不同的階段,對得與失的感受也不同。 孩童時,父母給與溫飽、愛護; 年幼時,師長一個讚賞、一份禮物,已感到很開心。
隨著歲月增長, 希望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 得與失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往往對於擁有的、得到的,只覺得是理所當然,而不懂珍惜與感恩。反之,因失去感受痛苦, 而作出種種錯誤的行為,傷害別人,犯下惡業,結果抱憾終生。
其實得失之間,也互為因果, 就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所以我們也不必把得失看得太重。


尹林鈴珠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素食者享受菜根香,饗客們卻苦惱不已。有時,自己的“得”,別人並不稀罕,這還須計較得失間的榮辱嗎?
新冠病毒侵襲全球,更加明白福報中,仍有業報共業要受。唯有轉念,接受不如意,才能度過難關。今日,失去共修和當義工的喜悅,卻得到自修度己的好因緣。
“得失”的喜怒哀樂,原來在於一念之悟!


家發

時人很關心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在乎得失,但佛教徒明白世事無常,一切名利和物質都不是恒久存在的,所以能夠放開懷抱而對得失不執著。但是,不執著於名利得失並不代表佛教徒會消極不作為,反而,佛教教導我們認知因果,要達成最初訂定的目標,便要積極地努力面前,全力以赴,為利益眾生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事而奮鬥。至於結果,正面積極的人會把成敗得失看得很輕,不對好的成果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就算結局未如理想,也不會抱怨或悲傷,而是好好檢討當日有否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何泳賢

曾經為了要在工作上有好表現,很長一段時間都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結果令我得到過升職加薪機會,之後再想繼續追求已沒有那麼容易,反而在這些追求的日子中,忽略了自己身體及情緒問題而失去健康及跟同事的不和。

以上的例子,我是有得到我想要的升職及加薪,卻失去了身體健康及跟同事之間的不融和。又正因為這些失,自己想去尋找解決方法,而得到學佛的因緣。只要將佛法實踐在生活中,例如多行三好、四給,努力去強化自己的正面思考,常常懷有感恩心,多自我檢討,面對所謂的失也可以是另一個得的機會。


悟空

看了大師這篇文章,令我想起電視劇大亨主題曲的歌詞:得了甚麼,失了甚麼,可有認真算過。古雲: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像最近股票大跌,手持重貨的人,心情會如何?得失可以給我們檢討的因緣,就如大家有吸取當年SARS的教訓,或可避過今天新冠肺炎的禍害,但既已經發生,就要學會接受。正如大師文中所言,佛陀教我們「無住生心」,就是要反省得失因果,但不可有得失之心。大亨歌詞最後:且向心內,仔細追尋,找那安然的我。頗堪玩味!


重暢

童年的顛沛、家人的分離、婚姻的挫折,這些表面看來是“失”的東西‚原來都是“得”的助緣和累積智慧的資糧。

過往的經歷中,若是選擇沉溺“失的苦”,相信窮此一生只會在怨恨中渡過。尤幸我不執著於“失”卻反而讓我學會了堅強、寬心、包容和諒解別人‚

這個豐碩的果實,讓我一直可以跟人分享至今, 心寬路更寬是我人生的座右銘。

人生中沒有得也沒有失,只有因果和不斷的學習!


林嘉莉

我們不應住在得或失上,因為有時得會變失,失會變得,不應太過執著。

因為怕會感染病毒,我乖乖留在家中,失去出外活動的自由,許多事情辦不到。但,在家的安全,免去了外面病毒肆虐風險的恐懼。家的溫暖和寧靜,使我重新思考人生的問題,和更加感受與家人親近溫馨,彌補了因平日忙於出外,而忽略了這些時間。

疫情很可怕,它會令人失去健康,甚至生命,也嚴重打擊了經濟。但,有沒有從感恩的角度去思考呢?它讓我們重新檢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交往,原來是多麼的緊密,互相依存。我們更加要珍惜健康,自由,和生命,但平日卻視之為理所當然。病毒肆虐,令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間接使病毒傳播產生,才知道珍惜地球資源,多愛惜大自然,這可能是轉捩點。

看起來,貌似失的多,可能得的還要多呢。只要轉念,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呢。


誠蓮仁

常聽人說塞翁的馬之得失的事,說來很輕鬆,可倘若自己是當事人,那個”得”與”失” 又是否這麼輕鬆的說說?人有得失之心,可能是執著於所擁有的,付出了理應是你的卻失去了;也可能是貪欲的推動,未曾屬於你的卻想要追求。以為有就會得到滿足快樂。如疫症期間,大人可能在家工作,學童則停課。安排剛開始時,相信很多人都對這無中生有的假期感到興奮,可漸漸卻苦惱起來。原來待在家不用早起上班上學也非想像中快樂;原來可以見到朋友、同事、同學,甚至可能平常不太喜歡的人,現在是一件樂事。得失之間,令人反思,這段時間難得可與家人多見面,更難得有時間多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或者,珍惜當下的一切,所謂的”得” 與”失”,都是成長的經歷。


魏惠珍

「得」於「心不相應行法」是「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依身口意之造作,尚未滅壞謂之「得」。諸行無常,剎那變化,得失吉凶,只是假立之法,純粹只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一切有為法,失未必是失,得未必是得;此失而彼得,此得而彼失!無須為一時之得失而悲歡憂喜!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時亦不要失意忘形。學習不要對世間的人和事有所執著。不要被外境動搖自己的清靜心。


尊頌

學佛前,把得失看得很重,得的時候,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失的時候,憤憤不平、痛苦難堪。可幸的是今生有緣接觸佛法和成為大師的弟子,令我明白得和失的真實意義,假設當一切都隨手可得的時候,我會增長智慧嗎?自己懂得要進步嗎?但從失敗中,我可找到慚愧、自我反省、智慧等的寶藏來讓自己成長。因此,得和失是沒有定義的,是基於我們從甚麼角度去看事情,所以要謹記大師所說,我們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關係,切不可有得失之心啊!


本津

人的心很容易被名利得失關鎖綑綁著自己的情緒,甚至影響家庭、朋友的和諧。得到時歡喜若狂,失去了怨天尤人。古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成敗得失轉頭空」,得失成功都是短暫不長久,何必把得失看得那麽重要。曾經付出過,但得不到效果,不要緊,自己肯定自己,從新奮發不懈,業精於勤,多練習,熟能生巧,總有一天得到成果。懂得謙卑、寬容,就不會在意得失,雖失不怨,得則感恩,生命因感恩而幸福,因知足而美好。


普緣

食物,有出廠日期,有效日期,但人呢?我們只能知道有出生日期,不能預知死亡日期。現今醫學昌明,長命百歲不再是夢話,但人生無常,短薵之人也有不少,人的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深度,所以要在有限的歲月,把握每個當下,做無限有義意的事情,要勤奮,不要找籍口,混混噩噩,到生命完結時,才來追悔。


如風

得與失好像孿生兄弟,一生當中處於得失之間浮游,有得必然有失。自己也曾經因有所得而沾沾自喜,亦因失去而失落無依,徬徨而不知所措,拜讀大師《迷悟之間》,教導我們不要在得失上太過認真計較,得與失用來自我檢討,反省得失因果關係,從而自我策勵未來。確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箇中福禍難料,正如;今次疫情,我們失去與朋友相聚活動,但得到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增進與家人溝通機會,彼此之間感情更加深厚。曾聽過一位智者說過,「順境修福德;逆境修功德」,不論得與失都是我們一生功課,要從因果關係上探討,自然可用無住心觀看得失了。


善斌

「塞翁失馬,焉之非褔 ;塞翁得馬,焉之非禍」教導我們不要看重得失,道理很顯淺,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又有幾人?可能是在這濁世中大家都把得失看作是成敗指標吧,於是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花在得失上,我亦不例外,可幸在我失意時遇上佛法,學佛後開始認真思考,得失之間有著奇妙的牽引均由因果串連,若不是當時自己迷失生命的方向,那我便不會積極的尋求,而能透過佛法學習生命的真諦,正如大師文中所言─得失,如果人用來自我檢討,策勵未來,有得無失,將是美好的事啊!


尊淳
俗語說,有得必有失,世事總難兩全其美,只好隨遇而安,但求無愧於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介懷於得失,便會患得患失。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最後也是一場空,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如果能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順境逆境奈我如何?曾經失去,方知得的可貴,我才會惜福感恩。


普緣

世事沒有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得與失,是一體兩面,視乎你從那一個角度去看吧了。

比如新冠肺炎期間,多個地區工廠停工,加上禁止旅遊,飛機,交通工具等都停駛或減少班次,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空氣質素卻大大提升!是得還是失?

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結果隨緣,不執於得與失,便有一個自在的人生了。


真綱

大師常說世事好壞參半。得是一半,失也是一半。 

得失有如無常天氣,捉不到更是猜不透。雨過必然天晴,朗天突然轉陰,無意間又會看到彩虹。

住持常提醒我們,凡事要認真,不能當真。

執迷於得失,只會苦陷因果輪迴中。看淡得失,守護善良的心比啥都重要!

我曾經歷過生意和婚姻上慘痛挫敗,業力召感於生死邊緣,佛法給了我重新機會。

人間佛教令我體會到,我失去過去錯誤的自己,卻換來無限光明幸福的學佛菩提路。


彩芬

人生有很多得與失,有時你得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失去的也不一定是最壞的。就像:你用邪惡的手段得到了些什麼,同時你卻失去了你以前的純真與善良。人生中總有得與失,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它們呢?星雲大師,我們的師父教導我們得失,可以說是人類事業上的考驗,不要因一時的得失影響一生的期許。得失是一時的,理想是一生的。學佛相信因果,所以不問得失,不忘初衷。行佛所教導,平常心是道,不執著於「得」與「失」,凡事盡力,結果不能控制,但是已經豐富了我們的人生,沒有白過。 學懂放下,不是放棄,保持一顆正念的心,信因果者,得失隨緣,其心常靜。


觀曣

得失源自於緣生、緣滅和因果。也源自於我們貪欲、執著和分別。人生旅程中要經歷無數「得」與「失」,我們可以用甚麼態度來面對呢?。
正如大師所說世間是「一半一半」。
當您擁有一顆「平常心」來面對日常生活,在有所「得」時不會永無止境貪著;在有所「失」不會消極懊惱。在人生旅途中無論是平坦或崎嶇,都是靠自己「一步一腳印」實踐出來。當中沒有永遠勝利者;也沒有永遠失敗者。只要我們具備堅定信念、積極向上必定能活出豐盛人生。


香港 小釗

得之則喜,失之則悲。從小到大,我總是想避免失去,以最少的努力,貪求得到最大的回報。結果?在悄然流逝的歲月中,惘然若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星雲大師告訴我,人生總是會經歷高低起跌。若能明白得失是一時的,看清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從累積失敗的經驗中,反省檢討,自然能磨練心智,增長力量與智慧。

過去,我走了很多灣灣曲曲的路,學佛後,慢慢體會到文中提到的意義:不要為了名利得失,而失去做人的仁義。我知道了,要提防的是那顆害怕失敗、失去的心。在得失之間,滿佈出路,柳暗花明。


Yan Yan

得失始乎是人生的一部分。究竟點樣去平衡兩者之間嘅結果。因太在意得與失不其然衍生出歪想。又或太著重得失而枉花時間。學佛讓眾生放下執念,種出善果。


人非人

有所得,必有所失,是俗世法則~

只有執著得失之人才生生世世永遠地患得患失,得不常失….

相反另一種不執著得失之人,並不是沒得沒失,而是得又這樣,失也是這樣,又何來 “幻”得”幻 “失!?必有所失的反是世俗的煩惱和紛擾,並能得到的非俗人之清淨寂樂,安心自在。

兩者真是相隔千里🤭


馮桂娣

我一生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

有些人,一向都是一帆風順,但是當一個大浪冚來的時候,從此就消失了……

而我卻選擇了迎風破浪,當我發心立願,把我的青春獻給佛教的時候,所有的逆境都跑出來考驗我

大師有句話成為我的人生坐又銘【前面有路】,激勵著我的人生。

正所謂順境修福德,逆境修功德。


Fiona

人生在世任何判断都基于有利于个人或就其而言有利于大众。每个人除开生而具有的天赋(流体智)外,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晶体智)各不相同,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是由别人来判断,而是由我们自己。更何况但凡失去的都是曾经得到的,那些个人生少有起伏人收获甚少无所谓失去。关键在于调驭波涛汹涌的内心。此外,随着年岁渐长,回顾记事以来的点滴,得到与失去更像一个个cycle,起起落落,身外之物的得失不足挂齿。吃得下饭,睡得着觉,走得动路,笑得出声,显得更为宝贵。